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机器学习入门】3.2 ALS算法——从评分矩阵到精准推荐的核心技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打开视频 APP,首页推荐的电影刚好是你喜欢的类型;逛电商平台时,“猜你喜欢” 的商品总能戳中你的需求?这些精准推荐的背后,很可能藏着一种名为ALS的算法。

ALS(交替最小二乘法)是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 “核心引擎”,专门解决 “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稀疏” 的痛点。这篇文章会从 “入门学生能懂的场景” 切入,一步步拆解 ALS 的定义、核心问题、数学原理和实操步骤,所有内容基于真实的推荐逻辑,不堆砌复杂公式,只讲 “能落地、能理解” 的干货,帮你彻底搞懂 “ALS 如何让推荐更精准”。

一、先搞懂:为什么需要 ALS 算法?从 “评分矩阵的烦恼” 说起

要理解 ALS,首先得明白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的稀疏性。我们从 “用户给商品评分” 这个最直观的场景入手,看为什么传统方法行不通。

1.1 什么是 “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

在推荐系统中,我们首先会收集 “用户对物品的评分”(比如 1-10 分,1 分最差,10 分最好),这些评分会组成一个表格,也就是 “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记为Rm×n,m是用户数,n是物品数)。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 3 个用户(U1、U2、U3)和 4 种运动商品(跑步鞋、健身服、滑雪服、滑板),收集到的评分如下(“-” 表示用户没给该物品评分,即 “未评项”):

用户 \ 物品跑步鞋健身服滑雪服滑板
U131-8
U2-92-
U3--33

这个矩阵就是典型的 “稀疏矩阵”——3 个用户对 4 个物品,总共 12 个评分位置,实际只有 7 个有评分,稀疏度超过 40%。在真实场景中,稀疏度会更高(比如 1000 个用户对 1000 个物品,可能只有 100 个评分)。

1.2 稀疏矩阵的烦恼:传统推荐方法失效

如果直接用 “找相似用户 / 相似物品” 的传统方法推荐,会遇到两个大问题:

  1. 找不到相似对象:比如 U2 只评了健身服和滑雪服,U3 只评了滑雪服和滑板,两人共同评分的物品只有滑雪服,很难判断他们是否相似;
  2. 未评项无法预测:比如想给 U1 推荐滑雪服,但 U1 没给滑雪服评分,不知道他是否喜欢。

这时候就需要 ALS 出场了 —— 它通过 “矩阵分解” 的方式,把稀疏的评分矩阵 “补全”,既能解决相似性计算问题,又能预测未评项的评分。

1.3 用 “数独游戏” 类比 ALS 的核心思想

如果你玩过数独,就能轻松理解 ALS 的逻辑:

  • 未填完的数独:对应 “稀疏的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空白格是未评项);
  • 数独规则:对应 “用户喜好的隐含规律”(比如 U1 喜欢滑板,可能也喜欢类似的运动商品);
  • 填数独的过程:对应 ALS 的 “预测未评项” 过程 —— 根据已有数字(已评分)和规则(隐含规律),把空白格填满(补全评分矩阵);
  • 填完的数独:对应 “补全后的评分矩阵”,可以直接根据补全的分数推荐(比如给 U1 推荐补全后分数高的滑雪服)。

简单说,ALS 就是 “填评分矩阵的数独高手”,它能通过已有评分挖掘用户和物品的 “隐含特性”,进而补全未评项。

二、ALS 的核心原理:矩阵分解与交替优化

ALS 的全称是 “交替最小二乘法(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核心是把 “稀疏的评分矩阵R” 分解成两个 “稠密的低维矩阵”——用户特征矩阵U 和物品特征矩阵V,再通过这两个矩阵的乘积,近似还原原评分矩阵(包括未评项)。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2.1 矩阵分解:把 “大稀疏矩阵” 拆成 “小稠密矩阵”

我们先明确三个矩阵的关系:

2.2 预测评分:用户与物品特征向量的内积

2.3 损失函数:让预测评分更接近真实评分

我们来拆解每个符号的含义:

2.4 交替优化:如何最小化损失函数?

直接同时优化U和V会很复杂(两个矩阵的参数互相影响),ALS 的巧妙之处在于 “交替优化”—— 固定一个矩阵,优化另一个,反复交替,直到损失函数收敛(不再明显下降)。

三、ALS 算法三步实操:以 “电影推荐” 为例

理论讲完,我们用的 “电影推荐” 场景的具体例子演示 ALS 的完整流程 —— 从获取评分矩阵到最终推荐,便于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步骤 1:获取用户 - 电影评分矩阵R

首先收集用户对电影的评分,构建稀疏的评分矩阵。假设我们有 3 个用户(U1、U2、U3)和 3 部电影(M1:爱情片、M2:恐怖片、M3:动作片),评分如下(1-5 分):

用户 \ 电影M1(爱情)M2(恐怖)M3(动作)
U15-4
U2-3-
U3425

这就是我们的原始输入 —— 稀疏的评分矩阵R,接下来用 ALS 补全它。

步骤 2:用 ALS 挖掘隐含特性,预测未评项

  1. 设定隐含特征数 k:这里我们取 k=2,假设隐含特征是 “对爱情元素的偏好” 和 “对动作元素的偏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步骤 3:得到最小损失的评分矩阵,完成推荐

把预测评分补到原始矩阵中,得到 “补全后的评分矩阵”(损失函数最小):

用户 \ 电影M1(爱情)M2(恐怖)M3(动作)
U151.74
U21.2532.02
U3425

根据补全后的评分推荐:

  • 给 U1 推荐:M1(5 分)和 M3(4 分)已看,M2 评分低(1.7 分),不推荐;可拓展推荐其他 “爱情 + 动作” 类型的电影(比如 M1 和 M3 的相似电影);
  • 给 U2 推荐:M2(3 分)已看,M3 评分最高(2.02 分),推荐 M3;
  • 给 U3 推荐:M1(4 分)、M3(5 分)已看,M2 评分低(2 分),推荐其他动作片或爱情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四、ALS 的优势与典型应用场景

ALS 能成为工业界主流的推荐算法,核心在于它解决了 “大规模稀疏数据” 的推荐难题,我们总结它的三大优势和常见应用场景,帮入门学生理解 “为什么用 ALS”。

4.1 ALS 的三大核心优势

  1. 高效处理稀疏矩阵:即使评分矩阵稀疏度超过 90%,ALS 也能通过矩阵分解精准预测未评项,而传统方法会因 “缺乏共同评分” 失效;
  2. 计算成本低:交替优化的逻辑让 “同时优化两个矩阵” 变成 “分别优化单个矩阵”,避免了复杂的联合求解,适合大规模数据(比如百万级用户);
  3. 可解释性较强:用户和物品的特征向量能反映 “隐含偏好”(比如用户的 “爱情片偏好”、物品的 “爱情元素占比”),方便后续调优(比如调整 k 值优化特征维度)。

4.2 ALS 的典型应用场景

  1. 视频 / 音频平台:如 Netflix、YouTube 用 ALS 预测用户对电影 / 视频的评分,推荐 “高分未看” 内容;Spotify 用 ALS 预测用户对歌曲的偏好度,生成个性化歌单;
  2. 电商平台:如亚马逊、淘宝用 ALS 预测用户对商品的 “潜在评分”,在 “猜你喜欢”“购物车推荐” 模块展示高分商品;
  3. 社交平台:如 Facebook、微博用 ALS 预测用户对 “好友动态”“话题” 的兴趣度,优化首页信息流排序;
  4. 本地生活服务:如美团、大众点评用 ALS 预测用户对 “餐厅”“景点” 的评分,推荐 “高匹配度” 的消费场景。

五、入门学生学习 ALS 的建议

六、总结:ALS 的核心逻辑链

最后用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梳理 ALS 的完整流程:

  1. 问题:用户 - 物品评分矩阵稀疏,传统推荐方法失效;
  2. 思路:用矩阵分解把稀疏矩阵拆成用户特征矩阵U和物品特征矩阵V;
  3. 方法:通过交替优化最小化损失函数,得到最优的U和V;
  4. 预测:用U和V的内积补全未评项,得到完整评分矩阵;
  5. 应用:根据补全后的评分推荐 “高分未体验” 的物品,落地到各类推荐场景。

ALS 是入门推荐系统的 “敲门砖”,理解它的逻辑后,再学习深度学习推荐算法(如 DeepFM、Wide & Deep)会更轻松。如果这篇文章里有哪个步骤没搞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拆解!

http://www.dtcms.com/a/356273.html

相关文章:

  • OpenAI Sora深度解析:AI视频生成技术如何重塑广告电商行业?影业合作已落地
  • LeetCode100-73矩阵置零
  • windows中Qwen3‑Coder 与 Claude Code 搭配使用
  • 网络请求优化:用 Retrofit 拦截器玩转日志、重试与缓存,OkHttp 和 Volley 谁更香?
  • React前端开发_Day4
  • 华为HCIP数通学习与认证解析!
  • 基于STM32设计的智能宠物喂养系统(华为云IOT)_273
  • STM32F103C8T6的智能实验室危化品管理系统设计与华为云实现
  • Java 获取淘宝关键词搜索(item_search)API 接口实战指南
  • vue3+antd实现华为云OBS文件拖拽上传详解
  • 华为云CCE的Request和Limit
  • AI+云,双擎驱动——华为云让智能触手可及
  • Django Admin 管理工具
  • Java中协变逆变的实现与Kotlin中的区别
  • 如何用 Kotlin 在 Android 手机开发一个应用程序获取国家或地区信息
  • echo、seq、{}、date、bc命令
  • 如何用 Kotlin 在 Android 手机开发一个应用程序获取网络时间
  • OpenCV之霍夫变换
  • 在C++11中实现函数式编程的组合子
  • AI推介-大语言模型LLMs论文速览(arXiv方向):2025.04.25-2025.04.30
  • React Native 初体验
  • rabbitmq学习笔记 ----- 多级消息延迟始终为 20s 问题排查
  • OpenCV 图像预处理核心技术:阈值处理与滤波去噪
  • LubanCat-RK3568 UART串口通信,以及遇到bug笔记
  • CRYPT32!CryptMsgUpdate函数分析和asn.1 editor nt5inf.cat 的总览信息
  • 第八篇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MTPA、MTPV
  • 深入解析Qt节点编辑器框架:数据流转与扩展机制(三)
  • 实时音视频延迟优化指南:从原理到实践
  • 零知开源——基于STM32F407VET6和ADXL345三轴加速度计的精准运动姿态检测系统
  • Blender模拟结构光3D Scanner(三)获取相机观测点云的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