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旅游实训新场景: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的运营与教学落地
在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 “专业教学标准”)推动下,旅游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对实训模式提出新要求。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作为突破传统实训局限、衔接岗位需求的核心载体,其科学运营与教学落地,成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的运营核心机制
1.1 建立 “校企协同” 的运营管理模式
依据专业教学标准中 “校企合作促进实习实训” 的要求,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构建校企共建共管机制:
资源共建:联合旅行社、景区、旅游电商企业,共同投入虚拟仿真设备与技术 —— 如引入景区真实 3D 场景模型、旅游电商运营数据,确保实训内容贴合行业实际;
责任共担: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室管理制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日常教学安排与设备维护,企业负责提供行业最新案例、派技术人员参与实训指导;
1.2 制定 “分层分类” 的使用规范
为保障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高效利用,需按实训需求与学生能力分层管理:
按教学阶段分类:基础阶段开放 “岗位认知模块”(如虚拟景区参观、酒店服务流程演示),适合低年级学生;进阶阶段开放 “技能实操模块”(如导游带团模拟、旅游电商直播),面向高年级学生;
按使用主体分类:日常教学时段优先满足专业课程实训需求,课余时段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考取导游资格证的学生开放专项训练,假期时段可承接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实训室利用率;
按设备类型分级:对 VR 头盔、虚拟仿真服务器等高精度设备,制定 “操作资质认证” 制度,学生需通过基础操作考核方可使用,避免设备损坏与安全风险。
2 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的教学落地路径
2.1 与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实现 “课训一体”
紧扣专业教学标准中 “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 的要求,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需分课程类型落地教学:
专业基础课程:在 “旅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中,通过虚拟场景开展 “沉浸式教学”—— 如学生佩戴 VR 设备 “走进” 故宫、西湖等景区,直观了解景点历史文化与地理特征,替代传统 “文字 + 图片” 的枯燥教学;
专业核心课程:在 “导游服务基础”“酒店服务基础” 等课程中,将虚拟实训作为核心教学环节 —— 学习 “导游讲解技巧” 后,学生立即在虚拟景区场景中模拟讲解,系统实时反馈语速、内容准确性等问题;学习 “酒店前台服务” 后,通过虚拟前台系统模拟入住登记、押金处理、退房流程,强化标准化操作;
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专业教学标准中 “实习实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的要求,将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作为实习前的 “预备环节”—— 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 “景区突发事件处理”“旅游团队应急协调” 等实训后,再进入企业岗位实习,降低实习适应成本。
2.2 对接职业技能要求,强化 “考证 - 就业” 衔接
围绕专业教学标准提及的 “导游资格、旅行策划、酒店运营管理” 等职业证书,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设计专项训练:
导游资格证专项模块:模拟导游资格证面试中的 “景点讲解” 环节,提供全国热门景点虚拟讲解场景,系统自动检测讲解内容是否涵盖景点历史、文化、特色等核心考点;
酒店运营管理专项模块:还原酒店服务技能考核场景(如客房铺床、餐饮摆台),通过虚拟操作训练标准动作,帮助学生通过酒店行业技能认证;
2.3 创新教学方法,推动 “理实一体化”
依托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的技术优势,创新教学模式:
项目式教学:以 “设计研学旅行线路” 为项目,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 “客源地分析、行程规划、成本核算、线上推广” 全流程操作,教师通过系统实时查看进度、指导问题;
情境式教学:在 “旅游服务礼仪” 课程中,设置“节事活动服务” 等虚拟情境,学生通过虚拟角色交互练习礼仪规范,系统反馈行为是否符合行业标准;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实训数据(如 “导游讲解错误率、酒店服务响应速度”),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推荐薄弱环节的针对性训练项目,实现 “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还有:
1.旅行社(在线旅行社)模拟运营虚拟仿真实训室
2.旅游安全急救虚拟仿真实训室
3.讲解能力与技巧模拟虚拟仿真实训室
4.研学旅游产品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室
5.地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与传承虚拟仿真实训室
6.酒店岗位技能虚拟仿真实训室
7.旅游服务礼仪虚拟仿真实训室
......
结语
旅游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室的运营与教学落地,是专业教学标准 “数字化转型” 要求的具体实践。通过科学的运营机制、深度的教学融合、完善的保障体系,它不仅能突破传统实训的时空、成本局限,更能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数字化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