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 Model)
数学建模——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 Model)
- 一、马尔可夫链的定义
-
-
- 1. 状态与状态空间
- 2. 无后效性(马尔科夫性)
- 3. 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
- (1)一步转移概率
- (2)转移概率矩阵
-
- 二、马尔科夫链的关键性质(平稳性与遍历性)
-
-
- 2.1 平稳分布(极限分布)
- 2.2 遍历性
-
- 三、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建模步骤(附实例)
- 四、马尔科夫链的常见应用场景
- 五、建模注意事项
- 六、常见扩展模型
- 七:代码
-
-
- python版
- matlab版
-
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是一种经典的随机过程模型,因俄国数学家安德烈・马尔科夫(Andrey Markov)而得名。它的核心特点是 “无后效性”—— 未来状态的概率仅取决于当前状态,与过去的状态无关。这种特性使其在预测、决策、随机模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是数学建模中解决 “动态随机问题” 的重要工具。
马尔科夫链广泛应用于诸如人口迁移、用户行为预测、气象模拟、文本生成、设备寿命分析等离散状态建模场景中,尤其适用于状态数量有限、状态转移具有统计规律的建模问题。
一、马尔可夫链的定义
要理解马尔科夫链,需先明确三个核心概念:状态空间、转移概率和无后效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模型的理论基石。
1. 状态与状态空间
状态:系统在某一时刻的 “处境” 或 “特征”,用离散的符号表示。例如:
天气模型中,状态可定义为 “晴(S₁)、阴(S₂)、雨(S₃)”;
股票走势中,状态可定义为 “上涨(S₁)、持平(S₂)、下跌(S₃)”。
状态空间(记为 I):所有可能状态的集合,通常是有限离散集合,即 I = S 1 , S 2 , . . . , S n I={S_1,S_2,...,S_n} I=S1,S2,...,Sn(n 为状态总数)。
2. 无后效性(马尔科夫性)
这是马尔科夫链的核心性质,用概率语言可严格表述为:
这是马尔科夫链的核心性质,用概率语言可严格表述为:
对于任意时刻 t 1 < t 2 < . . . < t k < t t_1 < t_2 < ... < t_k < t t1<t2<...<tk<t,以及任意状态,有:
P ( X t = S m ∣ X t k = S j , X t k − 1 = S i k − 1 , . . . , X t 1 = S i 1 ) = P ( X t = S m ∣ X t k = S j ) P(X_t = S_m \mid X_{t_k} = S_j, X_{t_{k-1}} = S_{i_{k-1}}, ..., X_{t_1} = S_{i_1}) = P(X_t = S_m \mid X_{t_k} = S_j) P(Xt=Sm∣Xtk=Sj,Xtk−1=Sik−1,...,Xt1=Si1)=P(Xt=Sm∣Xtk=Sj)
通俗理解:只要知道系统 “现在” 的状态,就能预测 “未来”,无需关心 “过去” 是如何到达当前状态的。例如,预测明天的天气,只需知道今天的天气,无需知道昨天或上周的天气。
3. 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
(1)一步转移概率
设系统在时刻 t 处于状态 S i S_i Si,在时刻 t+1 转移到状态 S j S_j Sj的概率,称为一步转移概率,记为:
p i j = P ( X t + 1 = S j ∣ X t = S i ) ( i , j = 1 , 2 , . . . , n ) p_{ij} = P(X_{t+1} = S_j \mid X_t = S_i) \quad (i, j = 1, 2, ..., n) pij=P(Xt+1=Sj∣Xt=Si)(i,j=1,2,...,n)
其满足两个基本性质:
- 非负性: p i j ≥ 0 p_{ij} \geq 0 pij≥0(概率不可能为负);
- 行和为 1: ∑ j = 1 n p i j = 1 \sum_{j=1}^n p_{ij} = 1 ∑j=1npij=1(从状态 S i S_i Si 出发,必然转移到某个状态)。
假设连续记录 10 天天气,状态序列如下(数字对应状态):
第 1 天:1(晴)、第 2 天:1(晴)、第 3 天:2(阴)、第 4 天:2(阴)、第 5 天:1(晴)、第 6 天:1(晴)、第 7 天:1(晴)、第 8 天:2(阴)、第 9 天:1(晴)、第 10 天:1(晴)
一步转移描述 “当日状态→次日状态”,10 天数据对应9 个转移对(从第 1→2 天到第 9→10 天),手动列出所有转移对:
第 1→2 天:1→1(晴→晴)
第 2→3 天:1→2(晴→阴)
第 3→4 天:2→2(阴→阴)
第 4→5 天:2→1(阴→晴)
第 5→6 天:1→1(晴→晴)
第 6→7 天:1→1(晴→晴)
第 7→8 天:1→2(晴→阴)
第 8→9 天:2→1(阴→晴)
第 9→10 天:1→1(晴→晴)
按 “初始状态(当日)” 分类,统计转移到 “目标状态(次日)” 的次数(记为 i i i= 初始状态, j j j= 目标状态),手动计数即可:
- 初始状态为 S 1 S_1 S1(晴天)的转移次数
先筛选 “初始状态 = 1” 的转移对:共 6 个(第 1、2、5、6、7、9 对),再统计目标状态:
- 1→1(晴→晴):第 1、5、6、9 对 → 4 次
- 1→2(晴→阴):第 2、7 对 → 2 次
从 S 1 S_1 S1出发的总转移次数:4+2=6 次(与筛选出的转移对数量一致,计数正确)
- 初始状态为 S 2 S_2 S2(阴天)的转移次数
初始状态为 S 2 S_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