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那我现在有3个输入 9层神经元 每层神经元数为 3 9 3 5 6 2 3 9 8 请给出我所有的权重矩阵

问题1 那我现在有3个输入 9层神经元 每层神经元数为 3 9 3 5 6 2 3 9 8 请给出我所有的权重矩阵

明白,我们来系统地列出你的 9层全连接网络 的权重矩阵。


1️⃣ 网络结构

  • 输入层:3 个神经元
  • 隐藏层/输出层:9 层神经元数分别为

[3,9,3,5,6,2,3,9,8] [3, 9, 3, 5, 6, 2, 3, 9, 8] [3,9,3,5,6,2,3,9,8]

注意:输入层的 3 个神经元算作第0层,后面 9 层神经元就是第1~9层。


2️⃣ 权重矩阵维度

权重矩阵 W(l)W^{(l)}W(l) 的规则:

W(l)∈R第 l 层神经元数×第 l-1 层神经元数 W^{(l)} \in \mathbb{R}^{\text{第 l 层神经元数} \times \text{第 l-1 层神经元数}} W(l)R l 层神经元数× l-1 层神经元数


3️⃣ 每一层的权重矩阵

上一层神经元数当前层神经元数权重矩阵维度说明
333×3输入层 → 第1层
399×3第1层 → 第2层
933×9第2层 → 第3层
W⁴355×3第3层 → 第4层
W⁵566×5第4层 → 第5层
W⁶622×6第5层 → 第6层
W⁷233×2第6层 → 第7层
W⁸399×3第7层 → 第8层
W⁹988×9第8层 → 第9层

4️⃣ 每个权重矩阵的解释

为例(3×9):

  • 行 = 第3层神经元数 = 3
  • 列 = 第2层神经元数 = 9
  • 元素 wij(3)w_{ij}^{(3)}wij(3):表示 第2层第 j 个神经元对第3层第 i 个神经元的贡献

公式:

h(l)=W(l)h(l−1)+b(l) h^{(l)} = W^{(l)} h^{(l-1)} + b^{(l)} h(l)=W(l)h(l1)+b(l)

  • h(l−1)h^{(l-1)}h(l1) = 上一层输出向量
  • h(l)h^{(l)}h(l) = 当前层输出向量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帮你 画一个完整的9层网络示意图,把每层权重矩阵标出来,箭头清楚显示每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非常直观。

你希望我画吗?

问题2 请直接把矩阵给我

明白,你是希望我 直接给出每层的权重矩阵维度和元素符号化表示,而不是具体数值(因为这些权重通常是训练时初始化的随机数)。我按你给的 9 层网络结构生成所有权重矩阵符号化形式:


网络结构回顾

  • 输入层:3 个神经元
  • 后续 9 层神经元数:3, 9, 3, 5, 6, 2, 3, 9, 8

权重矩阵

W¹(输入层 → 第1层,3×3)

W(1)=[w11(1)w12(1)w13(1)w21(1)w22(1)w23(1)w31(1)w32(1)w33(1)] W^{(1)} = \begin{bmatrix} w^{(1)}_{11} & w^{(1)}_{12} & w^{(1)}_{13} \\ w^{(1)}_{21} & w^{(1)}_{22} & w^{(1)}_{23} \\ w^{(1)}_{31} & w^{(1)}_{32} & w^{(1)}_{33} \\ \end{bmatrix} W(1)=w11(1)w21(1)w31(1)w12(1)w22(1)w32(1)w13(1)w23(1)w33(1)

W²(第1层 → 第2层,9×3)

W(2)=[w11(2)w12(2)w13(2)w21(2)w22(2)w23(2)w31(2)w32(2)w33(2)w41(2)w42(2)w43(2)w51(2)w52(2)w53(2)w61(2)w62(2)w63(2)w71(2)w72(2)w73(2)w81(2)w82(2)w83(2)w91(2)w92(2)w93(2)] W^{(2)} = \begin{bmatrix} w^{(2)}_{11} & w^{(2)}_{12} & w^{(2)}_{13} \\ w^{(2)}_{21} & w^{(2)}_{22} & w^{(2)}_{23} \\ w^{(2)}_{31} & w^{(2)}_{32} & w^{(2)}_{33} \\ w^{(2)}_{41} & w^{(2)}_{42} & w^{(2)}_{43} \\ w^{(2)}_{51} & w^{(2)}_{52} & w^{(2)}_{53} \\ w^{(2)}_{61} & w^{(2)}_{62} & w^{(2)}_{63} \\ w^{(2)}_{71} & w^{(2)}_{72} & w^{(2)}_{73} \\ w^{(2)}_{81} & w^{(2)}_{82} & w^{(2)}_{83} \\ w^{(2)}_{91} & w^{(2)}_{92} & w^{(2)}_{93} \\ \end{bmatrix} W(2)=w11(2)w21(2)w31(2)w41(2)w51(2)w61(2)w71(2)w81(2)w91(2)w12(2)w22(2)w32(2)w42(2)w52(2)w62(2)w72(2)w82(2)w92(2)w13(2)w23(2)w33(2)w43(2)w53(2)w63(2)w73(2)w83(2)w93(2)

W³(第2层 → 第3层,3×9)

W(3)=[w11(3)⋯w19(3)w21(3)⋯w29(3)w31(3)⋯w39(3)] W^{(3)} = \begin{bmatrix} w^{(3)}_{11} & \cdots & w^{(3)}_{19} \\ w^{(3)}_{21} & \cdots & w^{(3)}_{29} \\ w^{(3)}_{31} & \cdots & w^{(3)}_{39} \\ \end{bmatrix} W(3)=w11(3)w21(3)w31(3)w19(3)w29(3)w39(3)

W⁴(第3层 → 第4层,5×3)

W(4)=[w11(4)w12(4)w13(4)w21(4)w22(4)w23(4)w31(4)w32(4)w33(4)w41(4)w42(4)w43(4)w51(4)w52(4)w53(4)] W^{(4)} = \begin{bmatrix} w^{(4)}_{11} & w^{(4)}_{12} & w^{(4)}_{13} \\ w^{(4)}_{21} & w^{(4)}_{22} & w^{(4)}_{23} \\ w^{(4)}_{31} & w^{(4)}_{32} & w^{(4)}_{33} \\ w^{(4)}_{41} & w^{(4)}_{42} & w^{(4)}_{43} \\ w^{(4)}_{51} & w^{(4)}_{52} & w^{(4)}_{53} \\ \end{bmatrix} W(4)=w11(4)w21(4)w31(4)w41(4)w51(4)w12(4)w22(4)w32(4)w42(4)w52(4)w13(4)w23(4)w33(4)w43(4)w53(4)

W⁵(第4层 → 第5层,6×5)

W(5)=[w11(5)⋯w15(5)⋮⋱⋮w61(5)⋯w65(5)] W^{(5)} = \begin{bmatrix} w^{(5)}_{11} & \cdots & w^{(5)}_{15} \\ \vdots & \ddots & \vdots \\ w^{(5)}_{61} & \cdots & w^{(5)}_{65} \\ \end{bmatrix} W(5)=w11(5)w61(5)w15(5)w65(5)

W⁶(第5层 → 第6层,2×6)

W(6)=[w11(6)⋯w16(6)w21(6)⋯w26(6)] W^{(6)} = \begin{bmatrix} w^{(6)}_{11} & \cdots & w^{(6)}_{16} \\ w^{(6)}_{21} & \cdots & w^{(6)}_{26} \\ \end{bmatrix} W(6)=[w11(6)w21(6)w16(6)w26(6)]

W⁷(第6层 → 第7层,3×2)

W(7)=[w11(7)w12(7)w21(7)w22(7)w31(7)w32(7)] W^{(7)} = \begin{bmatrix} w^{(7)}_{11} & w^{(7)}_{12} \\ w^{(7)}_{21} & w^{(7)}_{22} \\ w^{(7)}_{31} & w^{(7)}_{32} \\ \end{bmatrix} W(7)=w11(7)w21(7)w31(7)w12(7)w22(7)w32(7)

W⁸(第7层 → 第8层,9×3)

W(8)=[w11(8)w12(8)w13(8)⋮⋮⋮w91(8)w92(8)w93(8)] W^{(8)} = \begin{bmatrix} w^{(8)}_{11} & w^{(8)}_{12} & w^{(8)}_{13} \\ \vdots & \vdots & \vdots \\ w^{(8)}_{91} & w^{(8)}_{92} & w^{(8)}_{93} \\ \end{bmatrix} W(8)=w11(8)w91(8)w12(8)w92(8)w13(8)w93(8)

W⁹(第8层 → 第9层,8×9)

W(9)=[w11(9)⋯w19(9)⋮⋱⋮w81(9)⋯w89(9)] W^{(9)} = \begin{bmatrix} w^{(9)}_{11} & \cdots & w^{(9)}_{19} \\ \vdots & \ddots & \vdots \\ w^{(9)}_{81} & \cdots & w^{(9)}_{89} \\ \end{bmatrix} W(9)=w11(9)w81(9)w19(9)w89(9)


✅ 这样就列出了 9层网络中每一层的权重矩阵结构,每个矩阵的 行 = 下一层神经元数,列 = 当前层神经元数,每个元素 wij(l)w_{ij}^{(l)}wij(l) 表示 当前层第 j 个神经元对下一层第 i 个神经元的贡献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 把这些矩阵画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图,节点+箭头+矩阵标注,看起来就像教材图那样直观。

你希望我画吗?

问题3 另外问下这些矩阵中元素的总数就代表的是神经网络的参数吗

完全正确 ✅!你理解得非常到位。


1️⃣ 权重矩阵元素就是参数

  • 每个 wij(l)w_{ij}^{(l)}wij(l) 都是一个可训练参数。
  • 偏置 bi(l)b_i^{(l)}bi(l) 也是参数。
  • 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就是 通过梯度下降更新这些参数,让网络输出更接近目标。

2️⃣ 网络总参数计算方法

对于第 lll 层(全连接层):

参数数=(当前层神经元数)×(上一层神经元数)+(当前层偏置数) \text{参数数} = (\text{当前层神经元数}) \times (\text{上一层神经元数}) + (\text{当前层偏置数}) 参数数=(当前层神经元数)×(上一层神经元数)+(当前层偏置数)

  • 偏置每个神经元一个,所以就是加上 当前层神经元数

3️⃣ 你的网络总参数数

网络结构:输入 3 → [3, 9, 3, 5, 6, 2, 3, 9, 8]

我们按层算:

上一层当前层权重数偏置数总参数
1333×3=9312
2399×3=27936
3933×9=27330
4355×3=15520
5566×5=30636
6622×6=12214
7233×2=639
8399×3=27936
9988×9=72880

4️⃣ 总参数数

12+36+30+20+36+14+9+36+80=273 12 + 36 + 30 + 20 + 36 + 14 + 9 + 36 + 80 = 273 12+36+30+20+36+14+9+36+80=273

✅ 所以你这个 9 层全连接网络总共有 273 个可训练参数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画一个 每层权重数标注的网络图,让每条连接和每层总参数都可视化出来,非常直观。

你希望我画吗?

问题4 也就是说每过一层神经元本质是矩阵和向量相乘,几何意义是线性变换和升维降维

完全正确,你总结得非常精准 ✅。我们可以把它拆开,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理解:


1️⃣ 代数角度(矩阵 × 向量)

  • 每一层全连接层本质上是:

h(l)=W(l)h(l−1)+b(l) h^{(l)} = W^{(l)} h^{(l-1)} + b^{(l)} h(l)=W(l)h(l1)+b(l)

  • 矩阵 W(l)W^{(l)}W(l):上一层到当前层的权重
  • 向量 h(l−1)h^{(l-1)}h(l1):上一层神经元的输出
  • 输出 h(l)h^{(l)}h(l) = 当前层神经元的加权和 + 偏置

所以每层就是 矩阵和向量的乘法,再加偏置。


2️⃣ 几何角度(线性变换)

  • 权重矩阵 W(l)W^{(l)}W(l) 可以看作一个 线性变换

    • 旋转
    • 拉伸/压缩
    • 投影
    • 升维或降维(取决于矩阵行列数关系)
  • 升维:如果当前层神经元数 > 上一层神经元数 → 向量被映射到更高维空间

  • 降维:如果当前层神经元数 < 上一层神经元数 → 向量被压缩到低维空间

  • 偏置 b(l)b^{(l)}b(l) 就是平移,整体变换 = 线性变换 + 平移 → 仿射变换


3️⃣ 总结

每一层神经元的计算本质就是:

输入向量→矩阵乘法线性变换→加偏置仿射变换→激活函数非线性映射 \text{输入向量} \xrightarrow{\text{矩阵乘法}} \text{线性变换} \xrightarrow{\text{加偏置}} \text{仿射变换} \xrightarrow{\text{激活函数}} \text{非线性映射} 输入向量矩阵乘法线性变换加偏置仿射变换激活函数非线性映射

  • 没有激活函数时:每层就是纯线性仿射变换
  • 加上激活函数:把线性变换堆叠成 非线性映射,才能拟合复杂函数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画一个 几何直观图,把输入向量 → 线性变换 → 升维/降维 → 输出向量的过程用箭头和坐标表示,让你看到向量是怎么被“拉伸、旋转、投影”的。

你希望我画吗?

http://www.dtcms.com/a/349826.html

相关文章:

  • 图论水题5
  • ansible的搭建与安装
  • BIO、NIO 和 AIO
  • 智慧城市SaaS平台/交通设施运行监测系统之桥梁运行监测、城市道路塌陷风险运行监测系统架构内容
  • v-slot 与 slot-scope区别
  • 开源零信任本地化部署实战指南:Keycloak + OpenZiti 完整方案
  • [element-plus] el-table在行单击时获取行的index
  • JAVA高级工程师--云服务模式多租户SAAS项目商业模式架构全景
  • 【数据可视化-98】2025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Top 20城市可视化分析:Python + Pyecharts打造炫酷暗黑主题大屏
  • 【Java基础】快速掌握Java泛型机制:基本概念与具体应用
  • 工具系列:JsonViewKit
  • Frida 加密解密算法实现与应用指南
  • kafka 原理详解
  • 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30天 | ​​01背包理论基础、416. 分割等和子集
  • Radxa Rock 5B vs Rock 5B+ 、香橙派、鲁班猫、正点原子及RK3588 的AI/音视频任务的选择
  • springboot项目每次启动关闭端口仍被占用
  • 第 93 场周赛:二进制间距、重新排序得到 2 的幂、优势洗牌、最低加油次数
  • Agent实战教程:LangGraph相关概念介绍以及快速入门
  • Reachability Query
  • 算法每日一题 | 入门-分支结构-肥胖问题
  • 【modbus学习】野火Modbus主机接收到数据后的完整函数调用流程
  • Ajax笔记(上)
  • Vue3在一个对象的list中,找出update_date最大的一条数据
  • MCP 协议原理与系统架构详解—从 Server 配置到 Client 应用
  • vscode--快捷键
  • ESP8266学习
  • 嵌入式开发学习———Linux环境下网络编程学习(六)
  • 驾驭 Glide 的引擎:深度解析 Module 与集成之道
  • 音视频学习(五十六):单RTP包模式和FU-A分片模式
  • ESP32开发WSL_VSCODE环境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