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2)
决策树算法
1. ID3
核心是信息增益,即某个属性带来的熵增,信息增益越大,用该属性划分获得的“纯度提升”越大,故以此选择划分属性。
存在缺陷,其信息增益准则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所偏好,例如可能会将“编号”作为最优划分。
2. C4.5
采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划分属性,信息增益率的计算方式为信息增益除以该属性自身的熵。
3. CART
以基尼指数作为划分依据,基尼指数\(Gini(D)\)反映了从数据集\(D\)中随机抽取两个样本,其类别标记不一致的概率。
其中\(p\)(某类别概率)越大,\(Gini(D)\)越小,数据集\(D\)的纯度越高。
连续值处理
对于连续值,可采用贪婪算法选取分界点,具体步骤为:先对连续值进行排序,然后考虑可能的二分分界点,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离散化”过程。例如,对于一系列Taxable Income值,可分割成\(TaxIn<=80\)和\(TaxIn>80\),或\(TaxIn<=97.5\)和\(TaxIn>97.5\)等。
决策树剪枝策略
剪枝原因:决策树过拟合风险很大,理论上可完全分开数据,故需剪枝。
预剪枝:边建立决策树边进行剪枝,更实用。可通过限制深度、叶子节点个数、叶子节点样本数、信息增益量等方式实现。
后剪枝:建立完决策树后进行剪枝。衡量标准为最终损失=自身的GINI系数值+α×叶子节点数量。α越大,越不易过拟合,但结果可能欠佳;α越小,更注重结果好坏,过拟合可能较严重。同时,会根据验证集精度决定是否剪枝,如某分支剪枝后精度提升则进行剪枝。
决策树代码实现
可通过`DecisionTreeClassifier()`创建决策树模型,其主要参数包括:
criterion`:可选gini(基尼系数)或者entropy(信息熵)。
splitter:可选best(在所有特征中找最好的切分点)或者random(在部分特征中找切分点)。
max_features:可选None(所有)、log2、sqrt、N。
max_depth:可选int或None,默认None,用于设置决策树的最大深度,深度越大越易过拟合,推荐深度在5-20之间。
预测泰坦尼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