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
“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其实是指:在多模态融合里,输入阶段直接把不同模态的原始特征(未经强标签化、未被统一成同一格式的表示)拼接或并行输入模型,让模型自己去学会理解和对齐。
我用“三化”来帮你通俗讲清楚👇
一、系统化(放到外部环境里看)
为什么会有“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
- 数据环境:不同模态的数据(图像像素、语音波形、文本Token)本身格式不一样,不一定要提前转化成统一形式。
- 模型环境:现代大模型(比如 Transformer)本身就能处理不同输入序列,通过注意力机制去学“谁和谁有关”。
- 应用环境:需要快速构建一个能用的模型,不想花大量时间做标签或预对齐。
- 挑战环境:不同模态的信息量差异大(比如图像特征很冗余,文本很精简),拼在一起可能“互相干扰”。
👉 系统化理解:这是在算力和模型能力允许时,让模型自己去发现跨模态关系,而不是人为设计标签或统一编码。
二、全局化(拆解要素,通俗解释)
-
输入层
- 各模态保留原始特征:文字用词向量,图像用像素块(patch)、语音用频谱片段。
- 不强行统一成同一个“语言”,而是各自带着“口音”进来。
-
非标记化
- 没有提前贴上“这里是图片,这里是文字”的统一标签。
- 模型在训练中自动学“哪一部分是图像、哪一部分是文字,它们怎么关联”。
-
拼接与输入
- 不同模态的特征直接拼成一个长序列(或者并行输入),交给同一个 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
-
模型学习
- 通过注意力(Attention),模型自己去对齐:比如“这张猫的图像块”和“单词 cat”强相关。
-
输出层
- 模型基于融合后的整体信息完成任务:生成回答、分类、生成图片等。
👉 全局化理解:这就是“早期融合”+“非标记化”,即:不用人为提前规范格式,交给大模型在输入阶段直接混合学习。
三、结构化(串起关系,打比方)
可以类比成小组讨论:
- 早期融合:大家一开始就坐在一起说话。
- 非标记化:没有给大家发姓名牌(不知道谁是文科生、谁是理科生、谁是画画的),而是让大家自己通过对话慢慢发现“哦,原来你是画图的,你是写字的”。
- 结果:虽然一开始有点乱,但如果大家沟通能力很强(大模型算力足、注意力机制强),最终能自动形成默契,互相理解。
✅ 一句话总结:
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就是:把不同模态的原始特征不加标签地直接拼到一起,让大模型自己去学“谁是谁、怎么对齐”。优点是灵活、省预处理;缺点是容易乱,需要大算力和大量训练数据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