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大模型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

“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其实是指:在多模态融合里,输入阶段直接把不同模态的原始特征(未经强标签化、未被统一成同一格式的表示)拼接或并行输入模型,让模型自己去学会理解和对齐。

我用“三化”来帮你通俗讲清楚👇


一、系统化(放到外部环境里看)

为什么会有“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

  • 数据环境:不同模态的数据(图像像素、语音波形、文本Token)本身格式不一样,不一定要提前转化成统一形式。
  • 模型环境:现代大模型(比如 Transformer)本身就能处理不同输入序列,通过注意力机制去学“谁和谁有关”。
  • 应用环境:需要快速构建一个能用的模型,不想花大量时间做标签或预对齐。
  • 挑战环境:不同模态的信息量差异大(比如图像特征很冗余,文本很精简),拼在一起可能“互相干扰”。

👉 系统化理解:这是在算力和模型能力允许时,让模型自己去发现跨模态关系,而不是人为设计标签或统一编码。


二、全局化(拆解要素,通俗解释)

  1. 输入层

    • 各模态保留原始特征:文字用词向量,图像用像素块(patch)、语音用频谱片段。
    • 不强行统一成同一个“语言”,而是各自带着“口音”进来。
  2. 非标记化

    • 没有提前贴上“这里是图片,这里是文字”的统一标签。
    • 模型在训练中自动学“哪一部分是图像、哪一部分是文字,它们怎么关联”。
  3. 拼接与输入

    • 不同模态的特征直接拼成一个长序列(或者并行输入),交给同一个 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
  4. 模型学习

    • 通过注意力(Attention),模型自己去对齐:比如“这张猫的图像块”和“单词 cat”强相关。
  5. 输出层

    • 模型基于融合后的整体信息完成任务:生成回答、分类、生成图片等。

👉 全局化理解:这就是“早期融合”+“非标记化”,即:不用人为提前规范格式,交给大模型在输入阶段直接混合学习。


三、结构化(串起关系,打比方)

可以类比成小组讨论

  • 早期融合:大家一开始就坐在一起说话。
  • 非标记化:没有给大家发姓名牌(不知道谁是文科生、谁是理科生、谁是画画的),而是让大家自己通过对话慢慢发现“哦,原来你是画图的,你是写字的”。
  • 结果:虽然一开始有点乱,但如果大家沟通能力很强(大模型算力足、注意力机制强),最终能自动形成默契,互相理解。

一句话总结
早期融合的非标记化架构就是:把不同模态的原始特征不加标签地直接拼到一起,让大模型自己去学“谁是谁、怎么对齐”。优点是灵活、省预处理;缺点是容易乱,需要大算力和大量训练数据来弥补。


http://www.dtcms.com/a/340129.html

相关文章:

  • 学习strandsagents的http_request tool
  • 【上升跟庄买入】副图/选股指标,动态黄色线由下向上穿越绿色基准线时,发出买入信号
  • Ubuntu 20 各种网卡配置IP的方法
  • 【PyTorch】多对象分割项目
  • 别再手动处理字符串!Python 正则表达式实战手册(入门到精通)
  • 【深度学习新浪潮】Meta 开源最新视觉大模型 DINOv3,该模型有哪些技术亮点?
  • 【数据结构】使用队列解决二叉树问题
  • CentOS安装SNMPWalk
  • C++高频知识点(二十二)
  • 算法题Day3
  • 理解MCP:开发者的新利器
  • 从零开始理解一个复杂的 C++/CUDA 项目 Makefile
  • React学习(六)
  • 梅森公式计算传递函数及结构图转换为信号流图过程
  • STM32-FreeRTOS快速入门指南(中)
  • HJ3 明明的随机数
  • 数据结构——双链表
  • 人工智能细分方向全景图:从入门到专精的技术路径
  • AI出题人给出的Java后端面经(十⑨)(日更)
  • 零成本上线个人网站 | Cloudflare Pages 全流程实战指南
  • A股大盘数据-20250819 分析
  • redis基础----通用命令
  • 脑电分析——ICA原理、ICALabel成分与伪迹之间一对多的关系
  • 从合规到主动免疫:大模型内容风控的创新与实践
  • 【PyTorch】单对象分割项目
  • Seata笔记
  • Day22 顺序表与链表的实现及应用(含字典功能与操作对比)
  • 不同语言的并发模型对比:Go、Java与Python
  • Python脚本每天爬取微博热搜-终版
  • 重塑酒店投屏体验:私密投屏技术的革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