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STLC(软件测试生命周期)?
一、STLC核心六阶段(作战地图)
阶段1:需求分析(情报收集)
核心动作:召开需求可测性评审会(案例:某物流系统发现"及时送达"未定义具体时间阈值)
输出物:《需求可测性检查表》(包含模糊需求标记/测试可行性评估)
阶段2:测试计划(作战方案)
关键决策:采用风险驱动测试策略(某金融项目将资金计算模块测试占比提升至60%)
模板亮点:包含测试暂停/恢复标准(如发现Block级缺陷≥3个时停止测试)
阶段3:测试设计(武器研发)
进阶技巧:使用Pairwise Testing工具生成最优用例组合(减少30%冗余用例)
反模式警示:避免"镜像式用例"(简单复制开发设计文档)
二、STLC的现代演进(敏捷战场)
对比传统瀑布式STLC,敏捷模式下:
测试左移:在Sprint Planning时同步制定测试策略(某App团队需求评审即开始编写BDD脚本)
持续测试:自动化测试分层融入CI/CD流水线(每日构建触发2000+API测试用例)
三、企业级STLC实施Checklist
是否建立需求变更的测试影响分析机制?
测试报告是否包含缺陷密度/逃逸率等过程指标?
是否有测试资产归档规范(保留历史用例库)?
工程师的思考
STLC不是僵化的流水线,而是质量防护网的编织过程。最近主导的物联网项目采用「动态STLC」:
硬件相关测试走传统V模型
云端功能采用敏捷测试
最终通过端到端测试完成系统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