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国奖冲刺】备赛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数模国赛备赛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备赛最后半个月的问题汇总
Q1:准备过程中回看往年赛题,很多同学看到问题后可能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做,面对没有数据的题目或数据量大的题目,根本无从下手。
最初是先有实际问题后有数学模型,数模竞赛是先学模型,后套问题,这就要求有意识地进行模型归纳。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步骤总结起来不过是:遇到问题—选择模型—优化模型(针对比赛题目中的具体问题,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得出结论。
所以在平时训练期间,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模型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罗列出所有常规的模型及算法,如蒙特卡罗算法、图论算法、层次分析法、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最优化算法等。这些模型不要求全部掌握,但是要大致知道这些模型算法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源代码等,特别是应用范围必须归纳。
Q2:准备时间短,那么多模型该怎么样掌握呢?
备战期间,需要把常规模型的算法及源程序深刻掌握,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算法和常规的模型进行学习,至于优化模型时间实在来不及准备的情况下只能放到竞赛过程中准备了。
模型是死的,模型的优化是活的。很多情况下,特等奖的模型和大家的模型可能用的是一样的,但是获奖等级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也要注意模型优化的重要性。
Q3:在竞赛过程中遇到题目无法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怎么办?
碰到不知道的从来没有做过的问题,就要学会现学现卖。需要大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快速掌握知识,阅读相关的论文,从他人的论文中学习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Q4: 队友进度不同,赛中有人想放弃怎么办?
立刻开15分钟“生死会议”,把三天赛程倒排成小时级里程碑(例:9月5日18:00前必须交问题一结果)。让最想放弃的人选一个他最擅长的小任务(如跑通ARIMA模板),并承诺完成后可休息2小时。把大目标拆成可快速见效的小胜利,保住士气比多学一个算法更重要。
Q5:如何在15天内快速积累“可直接套用”的代码?
遵循“1-3-5法则”:
1小时——把“数学建模国赛Python模板”下载;
3小时——让GPT/Deepseek给每段代码加中文注释,按“优化/预测/绘图”建3个文件夹;
5小时——用2023年C题数据跑通其中5个最常用的脚本(线性规划、ARIMA、遗传算法、层次分析、热力图)。脚本跑通后立即封存,比赛时直接改名调用,不再现场调试。
Q6: 写作手如何在一周内把论文从“流水账”提升到国奖水准?
抄:把2024年国奖论文摘要中所有连接词(如“鉴于、进一步、综上”)抄进自己的模板;
换:将抄来的句子中的主语换成你们自己模型名,保持句式不变;
删:写完第一稿后,强制每段删20%字数,只保留动词和数字结果。
Q7: 只剩两周,是否需要熬夜冲刺?
不建议连续熬夜。把15天分三段:第1-5天每天多学2小时(22:30睡),第6-10天正常作息,第11-15天提前睡觉时间(22:30睡),保证比赛三天能通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