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汤国安老师书)—— 第二章课后习题
Q:
思考题(基础部分)
- 地球表面、大地水准面及地球椭球体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地理空间数据的描述有哪些坐标系?相互的关系是什么?
- 采用大地坐标与地心坐标表述地面上一点的位置各有什么优缺点?
- 高斯投影的变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常常被用作大比例尺普通地图的地图投影?
- UTM 与兰勃特等角投影的主要特点与适用性是什么?
- 在数字地图中,地图比例尺在含义与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
- 如何进行不同基准下的高程的转换?
- 除地形图分幅外,谈谈还有何种地理空间框架?他们如何进行编码?
- GPS 数据如何与地图数字化数据进行集成?
- 选择投影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要制作 1:10 万的土地利用图,该选何种类型的地图投影?
思考题(拓展部分)
- 试说明地球表面的磁偏角什么地方等于 0°、90°、180°、大于 90°、小于 90°。
- 试分析经纬度为什么采用 60 进制而不是 10 进制?
- 数字地图的出现对传统地图的概念与应用方式产生哪些影响?
- 地图比例尺与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编程实现我国 1980 西安坐标系和 1954 北京坐标系的坐标转换。
A:
第一部分:大地测量与地图学基础
1. 地球表面、大地水准面及地球椭球体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地球表面:就是自然的地表,即自然界真实的地貌起伏表面,不规则。
- 大地水准面(Geoid):假设海洋表面在无潮、无风、静止时延伸到陆地下面的等位面,是 重力场的等位面,不规则,但连续光滑。
- 地球椭球体面(Ellipsoid):人为选定的数学椭球面,用来近似代替大地水准面,便于计算。
总之,地球表面是不规则的自然地表,大地水准面是物理近似,椭球面是数学近似。
关系:
地球表面≈大地水准面+Δh\text{地球表面} \approx \text{大地水准面} + \Delta h 地球表面≈大地水准面+Δh
大地水准面≈椭球面+N\text{大地水准面} \approx \text{椭球面} + N 大地水准面≈椭球面+N
其中:
- Δh\Delta hΔh:地形起伏高度
- NNN: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的高程差(大地水准面起伏)
2. 地理空间数据的描述有哪些坐标系?相互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有:
-
地心直角坐标系(ECEF,X-Y-Z)
- 原点在地心,Z 轴指北极,X 轴指本初子午线与赤道交点,Y 轴与其成右手系。
-
大地坐标系(φ, λ, h)
- φ:大地纬度,λ:大地经度,h:大地高。
- 与椭球体面有关。
-
投影坐标系(x, y)
- 大地坐标投影到平面得到的坐标(如高斯投影、UTM 投影)。
-
像片坐标系、图像坐标系(遥感/摄影测量中使用)。
关系:
(X,Y,Z)⟷(φ,λ,h)⟷(x,y)(X,Y,Z) \;\; \longleftrightarrow \;\; (\varphi,\lambda,h) \;\; \longleftrightarrow \;\; (x,y) (X,Y,Z)⟷(φ,λ,h)⟷(x,y)
3. 采用大地坐标与地心坐标表述地面上一点的位置各有什么优缺点?
-
大地坐标 (φ, λ, h)
- 优点:直观、贴近地理概念(纬度、经度)。
- 缺点:计算复杂,涉及非线性函数。
-
地心坐标 (X, Y, Z)
- 优点:便于空间计算、卫星轨道、几何运算。
- 缺点:缺乏直观地理意义。
4. 高斯投影的变形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常常被用作大比例尺普通地图的地图投影?
- 特征:高斯投影(横轴墨卡托投影的一种)是等角投影,保角但不保面积。中央经线方向无长度变形,远离中央经线变形逐渐增大。
- 原因:在较小范围内(如省、市、县的大比例尺地图),变形可忽略,且形状保持性好,适合工程、地籍测量等。
- (更适合南北方向延伸的区域,变形小)
5. UTM 与兰勃特等角投影的主要特点与适用性是什么?
-
UT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
- 横轴墨卡托投影,每 6° 划分一个带。
- 特点:等角,局部精度高,分带使用。
-
兰勃特正形圆锥投影
- 锥形投影,适合中纬度地区的东西向延伸区域。
- 特点:等角,两条标准纬线无变形。
- 适用于国家级、区域性地图制图。
6. 在数字地图中,地图比例尺在含义与表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
- 传统地图:比例尺固定,地图内容与比例尺一一对应。
- 数字地图:比例尺变为可变概念,表现为显示分辨率(屏幕像素大小、缩放级别),本质上由空间分辨率和数据精度决定。
7. 如何进行不同基准下的高程的转换?
-
高程类型:
- 大地高 h(椭球面起算)
- 正常高 H(大地水准面起算)
-
转换公式:
h=H+Nh = H + N h=H+N
其中 NNN 为大地水准面起伏。
8. 除地形图分幅外,还有何种地理空间框架?他们如何进行编码?
除分幅编号外,还有:
- 行政区划框架:按省、市、县划分,编码为行政区划代码。
- 格网框架: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规则网格,编码如经纬度格网编码、GeoHash。
- 地籍框架:以宗地为单位,编码为地籍号。
用来空间索引的:- 地理格网编码(经纬网格)
- 四叉树编码
- GeoHash、Quadkey(网络地图常用编码)。
- 统一规则:由经纬度区间分级递归划分,形成编码。
详细介绍可见这篇博客:地理框架及其编码
9. GPS 数据如何与地图数字化数据进行集成?
- GPS 提供地心坐标 (X, Y, Z) 或大地坐标 (经纬度 + 高程)。
- 地图数据多为投影坐标。
- 集成方法:坐标转换 + 投影变换(如 WGS84 → 国家大地坐标系 → 高斯投影),从而实现 GPS 定位点在数字地图中的显示。
10. 选择投影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果要制作 1:10 万的土地利用图,该选何种类型的地图投影?
- 考虑因素:地图用途、比例尺、地区范围、形变控制目标。
- 1:10 万土地利用图 → 范围较小(市、县级),可以选择 高斯-克吕格投影(保证形状正确、精度高)。
第二部分:磁学与地图表示
1. 磁偏角的分布
- 磁偏角:磁北与真北的夹角。
- = 0°: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重合(磁经线与经线重合)。
- = 90°:磁北方向指向正东或正西。
- = 180°:磁北方向与真北方向相反(指南)。
- >90°:磁北在西侧大角度偏离真北。
- <90°:磁北在东侧小角度偏离真北。
2. 经纬度为什么采用 60 进制而不是 10 进制?
- 来源:古巴比伦天文学的 60 进制传统。
- 原因:60 是**高度合成数*,*可被 2,3,4,5,6 整除,便于角度细分,提高计算和测量便利性。
3. 数字地图的出现对传统地图的影响
更便携,灵活,可以做各种分析啦
- 概念变化:比例尺不固定、动态显示、多尺度表达。
- 应用方式:支持空间分析、叠加、三维可视化。
- 共享性:网络化、数据库化,突破纸质地图的静态限制。
4. 地图比例尺与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 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地面实际距离的比值。比例尺越大 → 表示地面细节越精细。
- 空间分辨率:能辨认的最小地面单位。
- 关系:比例尺越大 → 分辨率越高;比例尺越小 → 分辨率越低。例如:1:1 万地图需要米级分辨率,而 1:100 万地图只需百米级分辨率。
分辨率≈1比例尺\text{分辨率} \approx \frac{1}{\text{比例尺}} 分辨率≈比例尺1
5. 坐标转换(西安 1980 与北京 1954)
两个坐标系都是高斯投影坐标,为 不同大地基准(基于不同椭球参数):
- 北京 54: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a=6378245, f=1/298.3)
- 西安 80:IAG75 椭球 (a=6378140, f=1/298.257)
需进行 七参数 Bursa-Wolf 转换:
其中 tx,ty,tzt_x,t_y,t_ztx,ty,tz 平移,mmm 为尺度因子,RRR 为旋转矩阵。
Python 可用 pyproj
库:
from pyproj import Transformer# 定义坐标系
bj54 = 'EPSG:21413' # 假设使用北京54某投影
xa80 = 'EPSG:2340' # 假设使用西安80某投影# 转换
transformer = Transformer.from_crs(bj54, xa80, always_xy=True)
x2, y2 = transformer.transform(x1, 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