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深入理解 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详解

深入理解 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详解


引言

在大语言模型(LLM)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模型生成更准确、更可信、可追溯的内容,成为业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将“信息检索”与“文本生成”相结合,显著提升了 LLM 的事实准确性与知识时效性。

RAG 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客服、知识问答、企业搜索等场景,更是通义千问、ChatGPT 等主流大模型背后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带你全面解析 RAG 的工作原理、核心组件、架构设计、优化策略,并结合阿里云与 vLLM 的实际应用,助你构建高效、可靠的增强生成系统。


一、什么是 RAG?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是一种结合信息检索与语言模型生成的技术框架。其核心思想是:

在生成答案之前,先从外部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作为上下文输入给大模型,指导其生成更准确、有据可依的回答。

传统 LLM 的局限性

问题 描述
知识固化 模型知识截止于训练数据,无法获取最新信息
幻觉(Hallucination) 生成看似合理但错误或虚构的内容
缺乏可解释性 无法追溯答案来源,难以验证
领域适应成本高 微调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和算力

RAG 的优势

优势 说明
动态知识注入 可实时接入最新、专有知识
减少幻觉 答案基于检索到的真实文档
可解释性强 可提供答案来源(引用文档)
低成本扩展 无需重新训练模型,只需更新知识库

二、RAG 工作流程详解

一个典型的 RAG 系统包含三个核心步骤:

用户提问 → [检索器] → 相关文档 → [重排序器] → 排序后文档 → [生成器] → 最终回答

1. 检索阶段(Retrieval)

目标:从大规模文档库中快速找到与用户问题最相关的若干文档片段。

常用技术:
  • 稠密检索(Dense Retrieval)

    • 使用双塔模型(如 DPR、ColBERT)将查询和文档编码为向量
    • 通过向量相似度(如余弦相似度)进行检索
    • 优势:语义匹配能力强,能处理同义词、 paraphrasing
  • 稀疏检索(Sparse Retrieval)

    • 使用传统方法如 BM25、TF-IDF
    • 基于关键词匹配
    • 优势:实现简单,对精确匹配敏感

最佳实践:采用 混合检索(Hybrid Retrieval),结合稠密与稀疏方法,提升召回率。

2. 重排序阶段(Re-Ranking)

目标:对初步检索到的文档进行精细化排序,提升 top-k 文档的相关性。

常用模型:
  • Cross-Encoder:将查询与文档拼接后输入 BERT 等模型,计算相关性得分
  • 专用重排序模型:如 BGE-Reranker、Cohere Rerank

⚡ 优势:精度高于双塔模型,但计算成本更高,通常只对 top-50~100 文档重排。

3. 生成阶段(Generation)

目标:将检索到的文档作为上下文,输入大语言模型生成最终回答。

输入格式示例:
基于以下信息:
[文档1]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位于华北平原。
[文档2] 北京常住人口约2189万(2023年数据),是中国第二大城市。回答问题:
问题:北京的人口是多少?
回答:
生成策略:
  • 直接生成:将文档拼接后送入 LLM
  • 摘要式生成:要求模型总结多文档信息
  • 引用生成:要求模型在回答中标注引用来源(如 [1])

三、RAG 架构设计模式

1. Naive RAG(基础 RAG)

最简单的实现方式:

  • 检索 → 拼接 → 生成
  • 缺点:检索质量直接影响生成效果,缺乏优化

2. Advanced RAG(高级 RAG)

引入预处理与后处理优化:

  • 预检索优化:查询扩展、查询重写
  • 后检索优化:重排序、上下文压缩、句子窗口检索
  • 动态 top-k:根据问题复杂度调整检索数量

3. Modular RAG vs. Graph RAG

类型 特点 适用场景
http://www.dtcms.com/a/331107.html

相关文章:

  • 通过机器学习框架实现Android手写识别输入功能
  • 【开源工具】基于硬件指纹的“一机一码”软件授权系统全实现(附完整源码)
  • MapReduce系统架构,颠覆了互联网分层架构的本质?
  • xiaozhi-esp32 仓库分析文档
  • 树莓派 4B 上部署 Minecraft PaperMC 1.20.x 的一键部署脚本
  • [论文阅读] 人工智能 + 软件工程 | 代码变更转自然语言生成中的幻觉问题研究解析
  • 智能家居主控板:智慧家庭的核心大脑
  • 华为实验 链路聚合
  • 实测对比:飞算JavaAI vs 人工编码,谁在效率与质量上更胜一筹?
  • C#WPF实战出真汁03--登录功能实现
  • 本文详细讲解QJson 的用法
  • 带root权限_贝尔RG020ET-CA融合终端S905L处理器当贝纯净版刷机教程
  • Android init.rc详解2
  • 前端vue框架
  • 算法题Day1
  • Ubuntu 22.04 远程桌面设置固定密码的方法
  • 使用colmap自制3DGaussian_Splatting数据集
  • OpenCV 形态学操作
  • spring mvc HttpMessageConverter 消息转换器
  • 性能测试环境的软硬件配置
  • SpringMVC基本原理和配置
  • 进程、进程命令、进程相关编程
  • 19. 什么是 TypedArray
  • Subarray Sums II
  • EtherCAT概念介绍
  • Python入门第1课:环境搭建与第一个程序“Hello World”
  • python学习DAY41打卡
  • 前端已死,AI技术正在重塑前端软件工程师
  • 护照查验接口牢筑跨境场景安全防线-JavaScript集成示例
  • Elasticsearch ABAC 配置:实现动态、细粒度的访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