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题目基础练习2
1、在安全术语中,对爬电距离的描述正确的
A。两带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
B.两带电部件之间在沿着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C.两带电部件之间焊盘之间的最短距离
D.两带电部件之间焊盘之间
答案:
区别:
电气间隙:指的是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穿过空气的最短直线距离(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指的是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着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路径距离。
想象一下电流像水一样,它更容易沿着潮湿或有污染的绝缘表面“爬行”或“流淌”,而不是接跳过空气间隙。
爬电距离重要性:
防止表面闪络和漏电: 绝缘材料的表面可能因为灰尘、潮湿、盐雾、化学污染物等而变得部分导电(形成导电通路)。如果爬电距离太短,即使电气间隙足够,电流也可能沿着这个被污染的绝缘表面从一个导体流到另一个导体。
2、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不包括以下哪项
A.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
B.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
C.减小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
D.采用蛇形走线
答案:
串扰是指PCB上不同网络之间因较长的平行布线引起的相互干扰,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是:
① 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遵循3W原则(线中心间距大于3倍线宽时);②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③减小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
因此ABC都对;
而对于D,蛇形走线是PCB布线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走线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延时满足系统时序设计要求,故选D
3、在ESD危害中,下面哪些属于电流引起的破坏( )。
A.薄膜层发生破裂
B.结击穿
C.金属线发生移动导致PN结短路
D.介质击穿
答案:AC
ESD造成的危害主要有电压和电流引起。其中电压引起的破坏主要有:介质击穿和结击穿。电流引起的破坏有:薄膜层发生破裂,以及极大的电流密度使得金属连线移动并穿过接触,使PN结发生短路
另: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是指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互相靠近或直接接触引起的电荷转移。当带了静电荷的物体(也就是静电源)跟其它物体接触时,这两个具有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依据电荷中和的原则,存在着电荷流动,传送足够的电量以抵消电压。这个电量在传送过程中,将产生具有潜在破坏作用的电压、电流以及电磁场,严重时会将物体击毁。
ESD 对电子设备的危害主要有两种机理,其一是 ESD 电流直接流过电路造成破坏,另一种是 ESD 电流产生的电磁场通过近场的电容耦合、电感耦合或远场的空间辐射耦合等途径对电路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