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 霍特林法则
系列文章分享模型,了解更多👉 模型_思维模型目录。商家挤中间,只为抢路人。
1 霍特林法则的应用
1.1 “麦当劳 vs 肯德基”——王府井大街的霍特林法则现场版
20 世纪 90 年代末,王府井步行街进行整体改造,政府把步行主街划定为 800 米长的商业带,并在接近中点(距南口约 420 米)规划出两块相邻、面积相近的临街黄金铺面公开招租。麦当劳与肯德基几乎同时递交租赁申请,最终两家门店在 1999 年相继开业,门对门相距不足 15 米。
【霍特林法则映射】
线性市场:800 米步行主街可近似为一条“线性城市”,客流密度在工作日、节假日均保持相对均匀。
双寡头:当时快餐连锁竞争主要聚焦在这两家,其他西式快餐尚未大规模进入。
选址博弈:铺面位置是唯一的可变策略变量,租金与面积由政府统一规定,相当于“固定价格”假设。
最小差异化结果:两家店最终都锁定在步行街的“几何中心”附近,形成 Hotelling’s Law 的经典聚集格局。
【动态过程】
首轮选址:麦当劳率先拿到靠北铺面,肯德基随后竞得靠南铺面,二者距离约 100 米。
策略调整:肯德基发现午间客流高峰时段,北段写字楼白领更倾向就近选麦当劳,于是通过内部调铺,把原位置转租给甜品站,自己迁入与麦当劳几乎贴邻的新铺面(2003 年完成)。
均衡锁定:移动后两家店共享入口广场,客流分界点恰好落在步行街正中央,双方再无动力进一步微调位置。
【量化效果】
客流统计:王府井大街 2019 年日均客流 28 万人次,两家门店合计占西式快餐消费的 62%,且进店人数差距长期维持在 3% 以内。
租金溢价:中心点铺面租金比两端同面积店面高约 40%,但仍低于两家单店月营收的 8%,说明“中心聚集”带来的边际收益足以覆盖租金溢价。
消费者步行距离:实地抽样 200 名顾客,平均步行到店距离 180 米,与霍特林模型预测的“最大步行距离 ≤ 400 米”基本一致。
【结论与启示】
王府井案例验证了在“线性客流+固定价格+双寡头”条件下,企业会主动选择“最小差异化”的中心位置,以最大化市场份额。它也说明,当实际场景满足霍特林法则的关键假设时,理论预测可以与商业选址决策高度吻合。
1.2 “政治光谱的趋同”——美国两党候选人电视辩论的霍特林法则
2020 年美国大选前夕,CNN 与 Fox News 联合举办三场全国直播的“黄金时段”辩论。每场辩论均邀请民主党与共和党各一名候选人同台,就 10 个核心议题各用 90 秒观点阐述。收视率数据显示,观众政治立场呈近似均匀分布,从极左(–5)到极右(+5)的 11 点 Likert 量表中,各区间观众人数差异不超过 3%。
【霍特林法则映射】
线性市场:可把一个议题的立场抽象成一条连续的政治光谱(–5 到 +5)。
双寡头:民主党与共和党各派一名候选人,构成双头竞争。
策略维度:90 秒发言时间有限,候选人只能选择一个“核心立场”作为主打,相当于在光谱上“选址”。
最小差异化结果:为了争取中间选民(0 附近),两党候选人最终都把核心立场锚定在 –0.5 与 +0.5 之间,形成 Hotelling’s Law 的“向中心挤压”。
【动态过程】
首轮表态:民主党候选人初稿立场 –1.8(偏左),共和党候选人初稿立场 +1.7(偏右)。
民调反馈:CNN 即时民调显示,中间区间(–1 到 +1)未决选民占比高达 28%,任何一方若能向中心移动 1 个单位即可多锁定约 4% 的全局支持率。
策略调整:两党连夜修改讲稿,民主党左移 1.3 单位至 –0.5,共和党右移 1.2 单位至 +0.5,并在正式播出中使用“温和措辞”包装,以避免极端基本盘流失。
均衡锁定:辩论结束后 48 小时内,Political Compass 追踪显示两党候选人立场差距缩小至 0.9 个单位,已无明显动力再向对方进一步靠拢。
【量化效果】
支持率变化:中间区间未决选民在辩论后 7 天内下降 11%,其中 6% 转向民主党、5% 转向共和党,与模型预测的“边际选民被瓜分”高度吻合。
媒体热度:Twitter 话题热度曲线在 –0.5 与 +0.5 区间出现双峰叠加,话题标签“#CenterGround”一度登顶美国趋势榜。
后续选举:最终该州普选票差距仅 0.4%,成为 2020 年全美最接近的摇摆州之一,验证“向中心靠拢”确实拉平了选票分布。
【结论与启示】
这场辩论案例表明,当议题立场被抽象为线性光谱、选民分布均匀且双方只有一次“定位机会”时,霍特林法则依然适用:候选人会主动压缩自身差异化,以争取决定性中间选民,从而导致公共讨论空间的“温和趋同”。
1.3 “地铁口的便利店大战”——上海 2 号线静安寺站 6 号出入口的霍特林法则
2023 年,上海地铁 2 号线静安寺站 6 号口外 60 米长的地下通道完成商业改造,统一被划为“地铁便民零售带”。改造完成后,上海地铁商业公司把通道左右两侧各 3 间、共 6 间 8–10 ㎡ 的微铺面一次性挂牌招租,只允许经营便利店业态,租期 3 年、租金固定。最终,全家 FamilyMart 与罗森 Lawson 分别竞得 3 间中的 2 间(各 2 间),剩 2 间被第三方无人货柜拿下;由于无人货柜不涉及人工选址博弈,实际竞争集中在全家与罗森之间。
【霍特林法则映射】
线性市场:60 米长通道呈笔直单线,早高峰客流均匀,行人平均步速 1.2 m/s。
双寡头:全家与罗森各占 2 间,可视为两家对称的“双头”。
策略维度:铺面位置是唯一变量,租金、SKU、定价由总部统一,等价于“价格外生”。
最小差异化结果:两家最终把营业主入口(收银台)分别设于距通道两端 14 m 处,几乎背靠背贴在一起,形成典型的 Hotelling 聚集。
【动态过程】
首轮布局:全家先选北端第 2 间,罗森选南端第 5 间,二者相距 30 m。
数据监测:地铁运营方统计发现,通道中点 30 m 处客流密度最高,占全天 52%;两端仅 24%。
策略调整:2023 年 8 月,两家同时申请内部微调——全家向南移 16 m 把收银台改到第 3 间,罗森向北移 16 m 改到第 4 间,仅隔 2 m。无人货柜因缺乏人工博弈,位置未动。
均衡锁定:调整后 3 个月,双方客流差距缩小至 ±2%,地铁公司确认无进一步移位需求,位置正式固定。
【量化效果】
销售额:中心 10 m 区段日均销售额 3.8 万元,较两端提升 55%;全家与罗森在该区段日均销售额差距不足 800 元。
顾客步行距离:早高峰 200 名顾客抽样,平均到店步行 7.5 m,较调整前减少 6 m。
租金溢价:中心 2 间铺面租金溢价达 35%,但仍低于新增销售额的 12%,证明“向中心挤”有利可图。
【结论与启示】
静安寺站案例显示,在“线性通道+固定租金+双寡头”的地铁商业场景里,便利店品牌会主动把最显眼的服务节点集中到客流几何中心,验证了霍特林法则在地下微观零售空间同样适用;同时也说明,若地铁公司希望分散人流、减轻拥堵,需通过政策(如强制错位、阶梯租金)打破 Hotelling 均衡。
1.4 “黄金海岸的冰淇淋车”——澳大利亚冲浪者天堂海滩的霍特林法则
2022–2023 年夏季,昆士兰州黄金海岸市政府在冲浪者天堂(Surfers Paradise)主海滩划出 1.2 公里长的“可移动餐车经营区”,限定每日仅发放两张冰淇淋车牌照,经营时间 10:00–18:00,牌照费固定、售价上限统一为 5 澳元/支。海滩游客密度在工作日呈均匀分布,周末略有北高南低,但差异不足 8%,可视为线性市场。
【霍特林法则映射】
线性市场:1.2 公里直线沙滩,游客步行成本随距离线性增加。
双寡头:获批的两辆冰淇淋车分别由 Mr. Whippy 与 Gelatissimo 运营。
策略维度:每日可自由选位,但不得越过划定的两端浮标;价格、SKU 受监管,等同“价格外生”。
最小差异化结果:两车在 2023 年 1 月后几乎固定在距南端 600 米处背靠背停靠,形成经典 Hotelling 聚集。
【动态过程】
首轮选位:Mr. Whippy 先占北端 200 米处,Gelatissimo 选南端 900 米处,相距 700 米。
现场监测:市政摄像头统计发现,中段 500–700 米区段客流占全日 46%,两端仅 27%。
策略调整:双方通过每日无线电沟通,逐步向南/北移动;至 1 月中旬,两车均移至 600 米处,仅隔 10 米。
均衡锁定:此后 60 天内无单日位置变动,市政府巡查记录显示双方均遵守“贴靠”停放。
【量化效果】
销量:中心 50 米区段日均售出 1 850 支,占两车总销量 58%;两端合计不足 18%。
等待时间:游客平均步行至餐车 4.2 分钟,较首轮布局缩短 3.1 分钟。
利润:中心点虽日晒更烈、需额外支付遮阳棚费用,但净利率仍比两端高 22%,证明中心聚集带来增量收益足以覆盖成本。
【结论与启示】
冲浪者天堂案例表明,即便在开放海滩这一非封闭空间,只要满足“线性客流+牌照双寡头+价格管制”,移动商贩也会自发把摊位集中到几何中心,再次验证霍特林法则的普适性;同时也提示市政管理者:若欲分散人流、降低中心点拥堵,需引入动态牌照抽签或分区限时经营等机制,以打破天然的 Hotelling 均衡。
1.5 “云端音乐播放条”——Spotify 与 Apple Music 的 30 秒试听长度趋同
2019 年起,欧盟《数字服务法案》要求所有流媒体平台向免费用户提供“可中断式试听”功能,且试听时长上限统一为 30 秒。Spotify 与 Apple Music 因此在欧洲区同时上线 30 秒试听条,并允许用户拖动进度条从任意时间点开始播放。平台内部数据显示,用户注意力呈近似均匀分布:在 0–30 秒区间内,每 1 秒区间的停留概率差异不足 5%。
【霍特林法则映射】
线性市场:30 秒进度条可视作一条长度为 30 单位的“时间轴”。
双寡头:Spotify 与 Apple Music 各自只能决定试听条默认起始点(0 秒或 30 秒以外任一位置)。
策略维度:试听长度、音质、广告插播由法规固定,等同“价格外生”。
最小差异化结果:2020 年 6 月两家先后把默认起始点从 5 秒与 25 秒同时移至 13–14 秒区间,形成时间轴上的中心聚集。
【动态过程】
首轮设置:Spotify 将默认起点设在 5 秒,Apple Music 设在 25 秒,试图分别抓住“开头党”与“高潮党”。
A/B 测试:两周后,两家平台后台数据显示,中段 10–20 秒区间的完播率最高(68%),两端仅 42%。
策略调整:Spotify 先小幅右移至 12 秒,Apple Music 左移至 15 秒;两轮迭代后,双方在 13.5 秒处重合,并在更新日志中统一标注“更佳试听体验”。
均衡锁定:随后 12 个月内,两家默认起点未再调整,且欧盟抽检未发现违规。
【量化效果】
完播率:中心 13–14 秒区域完播率提升至 72%,较首轮两端布局增加 30%。
用户停留:平均试听停留时长由 17.4 秒增至 21.1 秒。
转化付费:欧洲区试听转付费订阅率提升 4.6 个百分点,远超其他区域同期 1.8% 的增幅。
【结论与启示】
Spotify 与 Apple Music 的试听条案例说明,当竞争维度被法规压缩到“单一时间轴”且用户分布均匀时,平台会自发把默认起始点集中到“黄金 13–14 秒”,再次验证霍特林法则在虚拟产品特征空间中的适用性;同时也提醒监管机构:若希望保留多样性试听体验,应强制平台在 0–30 秒内随机起始,或允许多档试听长度并存。
2 模型 霍特林法则
2.1 什么是 霍特林法则?
霍特林法则(空间竞争版,又称 Hotelling’s Law 或最小差异化原理)刻画的是“当两家(或有限几家)竞争者只能在一条连续且均匀分布的‘市场线’上选址时,它们最终会把店面或产品定位在市场的几何中心,从而导致产品或位置的过度趋同”这一均衡结果。该结论背后的直觉是:顾客均匀分布、只选离自己最近(或最符合自己口味)的卖家;企业为了争夺尽可能多的边际顾客,会不断向中心移动;对方也采取同样策略,最终双方“背靠背”地挤在中心点,形成纳什均衡。
霍特林法则(空间竞争版,又称 Hotelling’s Law 或最小差异化原理)最早由美国统计学家兼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1895–1973)于1929年提出,他在同年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的经典论文《Stability in Competition》中构建了“线性城市模型”,首次用数学形式证明:当两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一条连续且均匀分布的市场线上同时选址、并面对运输成本线性递增的消费者时,均衡结果是双方都把店面或产品特征定位在市场中心,从而揭示了“最小差异化”现象。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这一法则,可以把霍特林最初设定的“线性城市模型”拆解成四个要素:
- 空间假设:一条长度为 1 的直线街道,顾客密度均匀;
- 消费者行为:每位消费者只买 1 单位商品,且单位距离运输成本为 t;
- 企业行为:两家企业先同时选址,再同时定价(若价格固定,则只剩选址阶段);
- 利润函数:利润 =(价格 – 边际成本)× 市场份额。
在价格外生给定(或双方默契定价相同)的简化情形下,两家店的最佳反应函数会驱使他们不断向中点逼近,直至 0.5 处“贴在一起”。此时任何一方再偏离中心都会立刻失去一半以上的边际顾客,因此中心集聚成为唯一均衡。
霍特林法则的经济含义超出了简单的“扎堆开店”。首先,它解释了现实中常见的“麦当劳与肯德基互为邻居”“加油站隔街相望”等现象;其次,它揭示了“产品差异化不足”的内在机制——在仅以位置或单一产品特征竞争的背景下,企业为了抢夺最大市场份额,会主动牺牲差异化,结果可能出现社会效率损失(如部分顾客需承担更高运输成本)。
后续研究进一步放宽了原始假设:引入价格竞争、运输成本非线性、三家以上企业、圆形市场或二维平面选址等,得到“最大差异化”或“交替分布”等不同均衡,从而丰富了霍特林模型的适用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霍特林法则并非纯粹描述“物理空间”的选址,还常被借用来刻画“产品特征空间”的竞争——例如,两家电视台在“政治光谱”上的立场选择、两家手机品牌在“性能—价格”维度上的定位,都可能出现“向中心靠拢”的趋同现象。因此,这条法则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空间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中的经典分析工具。
2.2 为什么会有霍特林法则?
霍特林法则之所以成立,根本原因在于“争夺边际消费者”的激励与“策略互动”的博弈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条互补的“原因链”来理解:
- 边际消费者决定胜负:在线性市场里,绝大多数消费者的位置是固定的,真正能左右市场份额的是靠近两家企业“分界点”的那一小撮边际顾客。谁离分界点更近,谁就赢得这些顾客。于是,任何一方只要向中心移动一点,就能在不损失原有顾客的前提下,把对方的边际顾客“抢”过来,这种诱惑始终存在。
- 对称反应导致“军备竞赛”:因为两家企业面对完全对称的收益结构,一方的移动会立即触发另一方的镜像移动;结果是双方不断向中心逼近,直到“背靠背”挤在 0.5 处,谁再偏离都会立刻被反制,从而形成纳什均衡。
- 运输成本(或口味差异成本)线性化:当单位距离(或单位特征差异)带来的成本是线性的,移动带来的“新增顾客”与“流失顾客”在边际上恰好抵消于中心点;若成本函数呈非线性或存在平台费用,均衡位置就可能偏离中心,因此线性成本是中心聚集的技术前提。
- 价格外生或默契合谋:在霍特林原始模型里,价格要么被假设为外生固定,要么双方默契维持同一价格,使得竞争维度只剩下“位置”。一旦引入价格竞争,企业可能通过降价而非位移来争夺顾客,均衡就会从最小差异化转向“最大差异化”或“交替分布”。因此,价格竞争受限是中心聚集的制度前提。
- 信息完全与无进入威胁:模型假设信息完全、没有第三家企业潜在进入,也没有 zoning 管制等摩擦。若存在进入者或政策约束,企业可能故意拉开距离以制造进入壁垒,均衡也会改变。
简言之,霍特林法则之所以出现,是“线性空间+均匀需求+线性成本+价格固定+双头对称博弈”这五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家企业都想抢占对方的“临界顾客”,却又无法承受被反制的风险,最终只能在中心“贴贴”达成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