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与应用-252]:理论 - 几何光学 - 传统透镜焦距固定,但近年出现的可变形透镜(如液态透镜、弹性膜透镜)可通过改变自身形状动态调整焦距。
一、液态透镜:电润湿效应驱动曲率变化
基本结构
液态透镜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如导电水溶液与绝缘硅油)封装在透明圆筒形容器中构成。容器壁经疏水处理,使水溶液呈圆顶型聚集在中心,与硅油形成凸状曲面。工作原理
- 电润湿效应(EWOD):通过在电极上施加电压,改变液体与电极之间的表面张力,从而调整液滴的接触角(即液滴与电极表面的夹角)。
- 曲率调整:电压增加时,导电液体与电极的接触面积增大,液滴被“压扁”,曲率半径减小,焦距变短;电压减小时,液滴恢复原状,焦距变长。
- 数学表达:接触角变化由公式 cosθ=cosθ0+2dγϵϵ0V2 描述,其中 θ0 为初始接触角,ϵ 为绝缘介质层介电常数,d 为绝缘层厚度,γ 为表面张力,V 为外加电压。
技术优势
- 无机械移动:仅通过电场控制,响应速度快(毫秒级),寿命长。
- 高透光率:液体界面无底板或电极遮挡,光线穿透率高。
- 小型化潜力:现有产品直径可达3毫米,适合集成到手机、内窥镜等紧凑设备中。
应用场景
- 手机摄像头:辅助传统透镜实现快速自动对焦,尤其在低光或运动场景下表现优异。
- 工业内窥镜:快速调整焦距以观察不同深度的组织,无需移动镜头。
- 显微镜:实时聚焦不同深度的样本,提高观察效率。
二、弹性膜透镜:液压/气压驱动形变
- 基本结构
弹性膜透镜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弹性材料为边界,分为两类:- 透镜单元与储液槽分离:通过导管连接,外围构架不可变形,弹性膜平而薄。
- 透镜腔与储液槽集成:无需导管,至少一个边界采用弹性膜,中央区域为透镜孔径,周围为储液槽。
- 工作原理
- 液压/气压驱动:通过改变透镜腔内液体体积,迫使弹性膜形变。
- 液体泵入透镜腔时,膜鼓起,曲率半径减小,焦距变短。
- 液体泵出透镜腔时,膜下凹,曲率半径增大,焦距变长。
- 几何光学关系:焦距 f 与曲率半径 Rv、固定曲率半径 Rf、弹性体折射率 nE、填充物折射率 nL 相关,公式为 f1=(nL−nE)(Rv1−Rf1)。
- 液压/气压驱动:通过改变透镜腔内液体体积,迫使弹性膜形变。
- 技术优势
- 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于集成到小型设备中。
- 响应速度快:适合需要快速调焦的场景。
- 可编程性:通过软件控制预设多种焦距模式,甚至实现自动对焦。
- 应用场景
- AR/VR眼镜:实时调整焦距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视力需求。
- 消费级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运动相机等,实现紧凑型光学设计。
- 激光加工:动态调整激光光束的焦距,提高加工精度。
三、两种技术的对比与融合
特性 | 液态透镜 | 弹性膜透镜 |
---|---|---|
驱动方式 | 电场(电润湿效应) | 液压/气压 |
响应速度 | 毫秒级 | 毫秒级 |
结构复杂度 | 较高(需密封两种液体) | 较低(单液体或气体) |
成本 | 较高(需特殊液体和电极) | 较低(常用材料) |
应用场景 | 手机、内窥镜、显微镜 | AR/VR、消费电子、激光加工 |
融合趋势:部分高端设备(如工业内窥镜)已结合液态透镜的快速响应和弹性膜透镜的结构灵活性,通过混合驱动实现更精准的焦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