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需求优先级如何划分

行科学的优先级划分,其核心在于建立一个客观、透明、且与战略紧密挂钩的决策框架,以确保有限的研发资源,能够被精准地、持续地,投入到能为用户和业务创造最大价值的“价值高地”之上。一套成熟的优先级划分体系,其构建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模型和方法,主要涵盖:基于产品战略与OKR进行价值对齐、运用Kano模型洞察用户满意度、通过MoSCoW方法进行范围界定、采用RICE模型量化性价比、以及利用WSJF模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中,基于产品战略与OKR进行价值对齐,是所有优先级排序工作的“第一性原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需求的优先级,其最终的、最高的评判标准,都必须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当前阶段最重要的那个战略目标(Objective)和关键成果(Key Result)?” 缺乏这个战略“锚点”,任何关于功能“重要性”的讨论,都将沦为主观的、混乱的“口水战”,而无法形成真正有力的、能够引领产品走向成功的决策。

一、为何要“排序”:从“功能工厂”到“价值引擎”

在产品开发的世界里,优先级排序,是产品经理所扮演的最具战略意义、也最具挑战性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排一个先后顺序”那么简单,它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艰难的“取舍”,来定义产品的灵魂和走向。一个缺乏有效优先级排序的团队,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工厂”的泥潭。

1. “功能工厂”的陷阱

一个“功能工厂”式的团队,其典型特征是:团队成员异常忙碌,产品待办列表(Product Backlog)被持续地消耗,每个迭代都在交付新的功能。然而,产品的核心业务指标,却停滞不前。这是因为,团队的努力,被平均地、分散地,投入到了大量的“有用”,但并非“至关重要”的需求之上。他们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任务”,而非主动地“创造价值”。

2. 优先级即战略

一份排好序的产品待办列表,是产品战略最诚实的、最无可辩驳的体现。它白纸黑字地告诉了整个组织:“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们认为,列表顶部的这几件事情,远比列表底部的上百件事情,都更重要。” 优先级排序的过程,就是将模糊的“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序列”的过程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回归苹果后,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公司70%的产品线,将所有资源聚焦于少数几个核心产品之上。他对此曾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人们认为专注,意味着要对自己决定要专注的事情说‘是’。但事实远非如此,它意味着要对其他那一百个好点子,都说‘不’。” 需求优先级排序的艺术,其精髓,正在于此。

二、定性与协同:MoSCoW分析法

MoSCoW分析法,是一种相对简单、易于理解、且极具协同性的定性优先级划分工具。它尤其适用于在项目或发布版本的初期,需要快速地,就“范围边界”问题,在所有关键干系人之间,达成一个清晰共识的场景。

其名称,是四个优先级等级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M - 必须有(Must Have):这是定义了本次交付“最小价值闭环”的、绝对不可或缺的核心需求。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M级需求,那么本次发布,就应被视为“失败”或“毫无意义”的。它们是产品的“非卖品”。

S - 应该有(Should Have):这是非常重要,能够显著提升用户体验或产品价值,但并非“生死攸关”的需求。如果没有它们,产品依然是可用的,只是会留下明显的“遗憾”。它们是产品的“奢侈品”。

C - 可以有(Could Have):这是**“锦上添花”**的需求,通常是一些能带来些许便利或惊喜的“小功能”。它们的缺失,对产品核心价值的影响微乎其微。它们是产品的“小礼物”。

W - 这次不会有(Won't Have this time):这是经过团队和干系人共同确认,明确地、被排除在本次交付范围之外的需求。清晰地定义“不做什么”,与定义“做什么”同等重要。

MoSCoW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强迫所有参与者,在一个固定的资源“盒子”里,进行一次关于“价值”的、艰难的“谈判”。在实践中,产品经理可以组织一次“MoSCoW工作坊”,给每一位干系人,分配有限的“票数”,让他们投给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需求。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将隐藏的优先级,显性化。

三、用户导向:Kano模型

如果说MoSCoW关注的是“范围”,那么Kano模型,则关注的是需求的“价值品格”,以及它对“用户满意度”的非线性影响

1. 五种需求属性

Kano模型,将需求,划分为五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基本型(Must-be):用户认为“理所应当”的需求。不满足,会极度不满意。

期望型(One-dimensional):用户满意度与需求的满足程度,呈线性正相关。

魅力型(Attractive):用户完全没有预期的、能带来巨大惊喜的需求。

无差异型(Indifferent):用户根本不关心的需求。

反向型(Reverse):提供了反而会让用户不满意的需求。

2. 在优先级决策中的应用

通过**KANO模型分析**,产品经理可以制定出更具战略纵深的优先级策略:

防御策略:必须100%地,投入资源,去满足所有的“基本型需求”。这是产品的“生命线”。

竞争策略: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应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期望型需求”上,并力求在这些维度上,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好。

进攻策略:必须有意识地,在每个版本中,都投入一小部分资源,去探索和实现一两个“魅力型需求”,以创造“尖叫点”,打造产品的差异化和口碑。

四、量化决策:RICE评分模型

当定性的讨论,无法解决争议时,我们就需要引入更客观的、数据驱动的量化模型RICE评分模型,正是为此而生的一种简单、有效的工具。它旨在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出每一个需求的“性价比”。

其名称,是四个评估因子的缩写:

R - 覆盖面(Reach):在一定时间内,这个功能会影响到多少用户?(例如:5000个用户/季度)

I - 影响度(Impact):这个功能对每个用户的影响有多大?(可以用一个量表来评估,如:3=巨大影响,2=较大影响,1=中等影响)

C - 自信-度(Confidence):我们对上述估算的信心有多大?(用百分比表示,如:80%)

E - 投入度(Effort):实现它,需要投入多少“人月”的工作量?

最终得分 = (Reach × Impact × Confidence) / Effort

RICE模型,通过一个清晰的、可重复的计算过程,将一个复杂的需求,转化为了一个单一的、可供横向比较的“分数”。它的核心思想,是寻找那些“高覆盖、高影响、高自信、低投入”的、最高性价比的需求。在 PingCodeWorktile 这样的工具中,产品经理可以通过“自定义字段”的功能,为每一个需求,都创建出R、I、C、E这四个字段,从而将RICE模型,无缝地,嵌入到日常的需求管理流程之中。

五、经济学视角:WSJF模型

加权最短作业优先(Weighted Shortest Job First, WSJF),是源于精益和规模化敏捷框架(SAFe)的、一种更高级、也更深刻的优先级排序模型。它完全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视角,来审视需求的优先级。

其核心思想是,我们应该永远优先处理那个“延迟成本”最高,而“工作规模”又最小的工作

延迟成本(Cost of Delay):指的是“如果我们推迟一周来交付这个功能,将会给公司带来多少经济损失?”。它通常由“用户/商业价值”、“时间关键性”和“降低风险/创造机会的价值”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

工作规模(Job Size):即完成该功能所需的工作量。

WSJF 得分 = 延迟成本(Cost of Delay) / 工作规模(Job Size)

WSJF模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考虑了需求的“价值”(分子),更考虑了获取这个价值的“时间成本”(分母)。它天然地,就会让那些“短、平、快”的、能够快速为组织带来价值和学习的“小需求”,获得更高的优先级。这与敏捷开发“小批量、快交付”的理念,完美契合。

六、综合与实践:构建你的“优先级矩阵”

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一个“万能”的优先级模型。一个成熟的产品组织,其优先级决策的实践,往往是多种模型的**“综合应用”**。

1. 融合应用,各取所长

在进行宏观的、战略性的产品路线图规划时,可以更多地,使用Kano模型战略评分卡,来确保方向的正确性。

在进行具体的、战术性的发布版本规划时,可以与干系人一起,进行MoSCoW工作坊,来界定范围和管理期望。

在日常的、高频的产品待办列表梳理中,则可以主要依赖RICEWSJF这样的量化模型,来进行精细化的、数据驱动的排序。

2. 优先级排序是“团队运动”

需求的优先级排序,绝非产品经理一个人的“闭门造车”。它必须在一个**持续的、协同的“待办列表梳理会”**上,由产品、研发、设计、甚至市场等角色,共同参与完成。

  • 产品经理:提供关于“价值”和“用户”的输入。
  • 研发团队:提供关于“成本”和“风险”的输入。
  • 整个团队:共同对这些输入,进行挑战、辩论和澄清,并最终,就一个共同的、透明的优先级排序,达成共识。

一个像 PingCodeWorktile 这样,能够让所有角色,都围绕着同一个、唯一的、可视化的待办列表,进行实时协作和评论的平台,是实现这种高质量协同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常见问答 (FAQ)

Q1: 需求优先级是不是由产品经理一个人说了算?

A1: 产品经理(或产品负责人)拥有优先级的“最终决定权”,但他/她做出这个决定,必须是基于与研发、业务等所有关键干系人,进行了充分的、透明的协同和信息输入之后。他/她是一个“兼听则明”的决策者,而非“独断专行”的独裁者。

Q2: “紧急”的需求是否就意味着“高优先级”?

A2: 紧急,不等于重要。艾森豪威尔矩阵,清晰地揭示了这一点。一个专业的优先级排序过程,正是为了抵御“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对我们宝贵资源的侵占,从而确保我们能够始终聚焦于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真正具有长期战略价值的需求上。

Q3: 这些评估模型看起来很主观,如何保证其公平性?

A3: 模型中的某些因子(如Impact)确实包含主观判断,但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透明的、可重复的“决策框架”。它确保了,我们是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需求。其过程的“公正”,远比其结果的“绝对精确”,更为重要。

Q4: 我们应该多久对整个待办列表的优先级,进行一次重新评估?

A4: 在敏捷开发中,优先级评估,是一项持续的、高频的活动。理想情况下,在**每一次的“待办列表梳理会”**上(通常每周至少一次),产品负责人都应对列表顶部的优先级,进行一次重新的审视和微调。而在每个季度或每个大的版本规划前,则需要进行一次更全面的、更具战略性的整体排序。

http://www.dtcms.com/a/326147.html

相关文章:

  • AI炼丹日志-32- memvid 大模型数据库!用视频存储+语义检索实现秒级搜索
  • Pluto Pillow如何靠 “私人定制” 枕头引爆海外市场
  • 学习笔记|decorator 装饰器是什么?
  • 2025-8-11-C++ 学习 暴力枚举(2)
  • 【Linux文件操作】文件操作系统调用
  • [激光原理与应用-231]:光学 - 光学的主要分支、研究对象、应用场合与职业方向(几何光学、物理光学、量子光学、集成光学、非线性光学制造工艺、光学系统设计)
  • 左子树之和
  • 解锁AI性能密码:RAG和智能体评估指标的终极指南
  • 简单的身份验证中间件Tinyauth
  • Day43--动态规划--674. 最长连续递增序列,300. 最长递增子序列,718. 最长重复子数组
  • 算力板卡:AI时代的“算力心脏”
  • 指针和引用的区别
  • SQL中BETWEEN与IN的差异详解
  • Mybatis学习之缓存(九)
  • BM25算法记忆
  • 推荐中的在线学习
  • macos彻底删除vscode
  • Spring JDBC
  • 零基础AI编程开发微信小程序赚流量主广告实战
  • 6s081实验1
  • redis(2)-java客户端使用(IDEA基于springboot)
  • USB 基本描述符
  • Go 多进程编程-管道
  • C++方向知识汇总(三)
  • 面试实战 问题二十三 如何判断索引是否生效,什么样的sql会导致索引失效
  • git:分支
  • 3Ds Max的魔改利器:RailClone - 程序化建模的革命者
  • MySQL 经典练习 50 题(完美解答版,提供解题思路)
  • Spring Framework源码解析——DisposableBean
  • Oracle数据库中的Library cache lock和pin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