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原理与应用-136]:光学器件 - 光经过不同的材料,为什么会有折射?
1. 光速变化:折射的直接原因
- 光速与介质的关系:
光在真空(无阻挡)中的速度为 c≈3×108m/s,但当光进入其他介质(如水、玻璃)时,其速度会降低。例如:- 水中的光速约为 v水=c/1.33(折射率 n水=1.33);
- 普通玻璃中的光速约为 v玻璃=c/1.5(折射率 n玻璃=1.5)。
- 速度变化导致方向偏折: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若入射角不为零,光的一侧会先进入新介质并减速,而另一侧仍在原介质中以原速传播。这种速度差异会使光波前(波阵面)发生弯曲,从而改变传播方向,即发生折射。
2. 波动性解释:惠更斯原理
波前与子波源:
根据惠更斯原理,光波的波前可看作无数子波源的集合。当光遇到介质界面时,每个子波源在新介质中以更慢的速度(或更快,如从玻璃到空气)发射子波。波前重构与方向改变:
新介质中子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波前在界面处发生弯曲。连接新波前的切线即为折射后的光线路径,从而解释了折射现象。例如:- 光从空气(快)进入水(慢)时,波前向法线方向弯曲,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 光从水(慢)进入空气(快)时,波前远离法线方向弯曲,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粒子性视角:光子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光子与物质的作用:
从量子力学角度,光可视为光子流。当光子进入介质时,会与介质中的原子或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如被吸收后重新发射)。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导致光子在介质中的“有效速度”降低。统计行为与折射:
尽管单个光子的行为是随机的,但大量光子的统计行为表现为光速降低和方向偏折。折射现象是光子与介质相互作用后的宏观表现。
4.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的数学表达
折射现象遵循斯涅尔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其中:
- n1、n2 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 θ1、θ2 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物理意义:
该定律表明,折射角与入射角的正弦值之比等于两种介质折射率的反比。折射率 n 是介质的光学性质参数,与光速的关系为 n=c/v。
5. 折射率的微观起源
介质极化与光速降低:
当光进入介质时,其电场会驱动介质中的电荷(如电子)振动,形成次级电磁波。这些次级波与原光波叠加,导致合成波的相速度(即光速)降低。折射率 n 反映了介质对光的减速能力,与介质的极化率相关。色散现象:
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如蓝光折射率大于红光),导致白光折射后分解为彩色光谱(棱镜分光)。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了折射与介质微观性质的关联。
6. 实际应用中的折射现象
透镜成像:
凸透镜通过折射会聚光线,凹透镜通过折射发散光线,实现成像或光路控制。光纤通信:
光在光纤中通过全反射(折射的极端情况)传播,实现低损耗信号传输。显微镜与望远镜:
通过多组透镜的折射组合,放大微小物体或观测遥远天体。
总结
光经过不同材料时发生折射的本质是:
光速在介质界面处因介质性质改变而发生变化,导致光波前弯曲或光子传播方向偏折。这一现象可通过波动理论(惠更斯原理)或粒子理论(光子与介质相互作用)解释,并由斯涅尔定律定量描述。折射率作为介质的光学特征参数,反映了介质对光的减速和偏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