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李光耀回忆录-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刚刚读完《李光耀回忆录-新加坡双语之路》这本书,一共300多页。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一波一波的挑战。第二部分:殊途同归。
李光耀简介
李光耀(Lee Kuan Yew,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华人,祖籍广东省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
曾任新加坡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领导人、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议员、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总理公署高级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内阁资政(总理公署),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一波一波的挑战
这部分主要讲述了,李光耀从政的一生,在新加坡推行双语政策的历程。
这里双语指的是:第一英文和第二华文。这里,不能像国内常说的英语和汉语。因为,英语和汉语只能体现出语言中的听和说。不能体现出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识字就是文盲。因此,这本书中,一直用的华文和英文。
新加坡的人口结构,有75%的华人,还有少部分的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而新加坡在1965年之前,是属于马来西亚的,后来,在1965年,被马来西亚政府踢出去了,于是,被迫独立。当时,华人大多数是来自广东,福建那些沿海城市。他们各自讲的自己的方言。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方言是很多的。而这里的华文,主要指的就是普通话。
李光耀考虑到国家的人口组成情况,以及国家的地理位置。于是,他作出了决定。第一语文是英文,第二语文是华文。这里,大家可能疑惑,为什么李光耀作为华人后裔,却没有将华文作为第一语文?在当年,这也是新加坡国内大多数华人所反对的,但是,他作为国家领袖有自己独到的远见,坚持推行英文第一,华文第二的双语政策。
当时,正是二战结束没多久,新加坡之前也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多个种族之间天然的就可以用英文沟通。另外,周边国家都有较强烈的排华情绪。还有就是,当今世界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经融水平都是领先全球的,也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和高效率。因此,他选择了英文作为第一语文。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弄出个华文作为第二语文的政策了?原因是这样的,新加坡的华人,都各自方言,不利于团结。另外,考虑到自身是华人出身,需要华夏的文化底蕴帮助他们建国,得到一种归属感。还有就是,他预见到中国必将强大的未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学好华文有利于新加坡和中国的经济合作。
可以看出,学习华文是为了寻求文化认同感和华夏的优良传统,学习英文是为了汲取西方的科学技术。最终,还是以经济发展去自然的引导语言政策的发展走向。
所以,在他的双语政策推行之下,使得新加坡成为了东西方交流的交汇点。大家都可以很好的在新加坡愉快的生活。
这部分还涉及到李光耀带团队来中国合作项目的内容,他也对中国这边给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评价。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他在推行双语政策的过程中,做了那些技术上的调整,我就没写在这里了。这部分内容更偏向专业认识。假如你是一位教育部的官员,需要去推行某项教育政策,可以去参考下李光耀是如何推行双语政策的。
殊途同归
第二部分,主要是李光耀身边的人在学习语言方面的人生经历,给与读者借鉴与参考。鼓励新加坡人坚持学习双语,认识到双语政策的重要性。有李光耀儿子李显龙、周清海、罗斯杰等人。
李光耀学习语言的经验总结
1、华文比英文难学习,从时间角度来说,学好华文所用的时间是学好英文所有时间的3倍。
2、学习语言和智商无关,与大脑的区域有关(在我看来,这不还是和智商有关吗?不知道怎么理解了)。女孩比男孩更善于语言学习。
3、先学英文再学华文,比先学华文再学英文要更难。所以,孩子小时候,优先学习华文,父母在家里多说华文,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语言不用是会生疏的。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两部分。不会读写算文盲,不会听说算“哑巴”。
5、双语就像左右手,不可能达到同样的熟练程度。
经典原文摘抄
- 所谓平等,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应该有特权。
- 是继续像过去那样充满活力的去战斗,取得繁荣,还是步西方国家后尘,安逸放纵,失去目标,过着再也看不到奋斗意义的生活。
- 我们必须强调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爱、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的东方价值观。但是,不容许这些关系沦为裙带风或偏袒行为,以至破坏我们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的制度。
- 人才和种族和谐对国家非常重要,我们没有条件背离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的原则。
- 推广华语,并不是要用华语取代英语。鼓励讲华语只为取代方言,而非取代英语,不要给异族同胞造成压力。
- 推广华语的成败,将决定华语是否能够成为新加坡华人的共同语言。
- 我希望家长明白先学华文再学英文比较容易,先学英文再学华文比较困难。
- 直到中国经济崛起,向新加坡英文教育者证明通晓华语是有经济价值的,他们才知道学习华语的重要性。
- 我们只好让家长自由选择孩子的第一语文和第二语文,英文、华文、马来文、淡米尔文四种源流学校平等地继续存在。理论上,这样的教育政策很公平,实际上,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最好的培养。
- 学习华文,沟通应用之外,另一个重点是寻求自我认同。它的内容就应该以传授文化为重。
- 在去芜存菁的过程中,我们扬弃东方蒙昧主义与迷信的思想和习俗,排斥西方只流行一时的风尚。我们加强并巩固所有亚洲人社会中都具有的各种传统家庭关系,同时避开由照顾亲朋好友观念产生的“裙带风”等等。
- 任何一个民选政府的政治资本并非无限,所以在推行涉及政治妥协的政策时,不能忽略选民对政策的反应和反对的声音,华社因此必须理解政府为什么要同时打开华文B和高级华文的两扇门。
- 我们已经成为中式规制的一个变种,并在这个规制里融入了西方的效率。
- 印度非常不方便,官僚拖缓了整个过程。
- 一旦会听和看,就会开始说。
- 新加坡人到中国经商,要取得成功就需要三个条件:一、能说流利的华语;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认同;三、对中国当前从农业经济社会过渡到工业经济社会,不断改变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以及生活方式有所了解。
- 以美国政府的语言培训机构的经验,证实训练一个人掌握达到专业水准的华文所需要的时间,比训练他学习法文、德文或西班牙文所需要的时间长三倍。
- 新加坡的家长现在有动力让孩子学习华语,因为经济价值远高于文化价值。
- 在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时期,只有英语才可以帮助新加坡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现代化,每个人都知道,英语才是至关要紧的经济生存工具,而母语在当时的功能主要是用来保持民族特性和传统的价值观。
- 两种语文要一样好,就像左手和右手要一样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