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处理基石】基于暗光图像恢复颜色有哪些难点?
基于暗光图像的颜色恢复任务旨在从低光照条件下拍摄的图像中,还原物体真实的颜色信息。这类任务因光照不足导致的信号缺失、噪声干扰等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难点、现有算法解决情况及待解决问题三方面详细分析:
一、暗光图像颜色恢复的核心难点
暗光环境下,图像传感器接收的光子数量少,信号-to-噪声比(SNR)极低,同时光照分布不均、光源色温偏移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颜色失真,具体难点包括:
-
颜色信息严重缺失与失衡
暗光下,相机传感器对RGB三通道的响应差异被放大(例如蓝色通道对弱光更敏感,红色通道响应较弱),导致原始图像颜色通道失衡(如偏色、饱和度不足)。此外,极端暗部区域的像素值接近0,几乎丢失所有颜色信息,无法直接通过简单增强恢复。 -
噪声与信号的强耦合
低光照下,图像噪声(泊松噪声、高斯噪声、热噪声等)显著增强,且噪声与真实颜色信号高度混合。若单纯抑制噪声,可能同时抹去真实的颜色细节;若保留细节,则噪声会被放大,导致颜色呈现“颗粒感”或伪影。 -
动态范围与局部对比度矛盾
暗光场景常存在高动态范围(如夜景中的灯光与阴影),相机传感器的有限动态范围会导致“高光过曝”或“暗部死黑”。恢复颜色时,若增强暗部颜色,可能导致高光区域颜色溢出(如灯光变成纯白或偏色);若压制高光,又会使暗部颜色更暗淡,难以平衡全局与局部的颜色一致性。 -
光源色温与颜色恒常性破坏
暗光场景的光源(如白炽灯、霓虹灯、月光)通常是非中性的,会导致图像色温偏移(如暖黄光、冷蓝光)。人类视觉系统能通过颜色恒常性感知物体真实颜色,但算法难以区分“光源导致的偏色”与“物体本身的颜色”,容易将光源色误判为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