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AI入门学习-模型评估示例讲解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confusion_matrix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lassification# 生成示例分类数据
# n_samples: 样本数量, n_features: 特征数量, n_classes: 类别数量
X, y = make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0,  # 1000个样本n_features=20,   # 20个特征n_classes=2,     # 二分类问题random_state=42  # 随机种子,保证结果可重现
)
print("示例数据:")
print(X, y)# 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 test_size=0.2: 20%数据作为测试集,80%作为训练集
# random_state=42: 固定随机种子,确保每次分割结果相同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创建并训练一个随机森林分类器
# n_estimators: 树的数量, random_state: 随机种子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0, random_state=42)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使用训练数据拟合模型# 分类模型评估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 使用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 输出分类报告:包含precision(精确率)、recall(召回率)、f1-score和support(支持数)
print("分类报告:")
print(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输出混淆矩阵:展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对比
print("混淆矩阵:\n",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1. 导入必要的库:

    • classification_report 和 confusion_matrix 用于模型评估
    • train_test_split 用于分割训练集和测试集
    • RandomForestClassifier 是我们使用的分类模型
    • make_classification 用于生成示例数据
  2. 生成示例数据:

    • 使用 make_classification 生成 1000 个样本,每个样本有 20 个特征
    • 这是一个二分类问题(n_classes=2)
    • random_state=42 确保每次运行生成相同的数据,便于结果重现
  3. 分割数据集:

    • 将数据分为训练集(80%)和测试集(20%)
    • 训练集用于模型训练,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性能
  4. 创建并训练模型:

    • 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包含 100 棵决策树
    • fit 方法用于训练模型,接收训练数据(X_train)和对应的标签(y_train)
  5. 模型预测与评估:

    • model.predict(X_test) 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得到预测标签 y_pred
    • classification_report 计算并打印分类指标:
      • precision(精确率):预测为正的样本中实际为正的比例
      • recall(召回率):实际为正的样本中被正确预测的比例
      • f1-score: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
      • support:每个类别的实际样本数量
      • accuracy(准确率)

        • 含义:所有预测中正确预测的比例
        • 计算公式:(TP + TN) / (TP + TN + FP + FN)
        • 解读:直观反映模型的整体正确率,但在类别不平衡时可能有误导性(例如 99% 样本是正类,模型全预测为正类也能达到 99% 准确率)
      • macro avg(宏平均)

        • 含义:先计算每个类别的指标(精确率、召回率、F1 分数),再取简单平均值(不考虑类别样本数量)
        • 特点:对所有类别一视同仁,无论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多少
        • 适用场景:希望平等关注每个类别(尤其是小样本类别)的场景
      • weighted avg(加权平均)

        • 含义:先计算每个类别的指标,再根据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support)进行加权平均
        • 特点:样本数量多的类别对结果影响更大
        • 适用场景:类别不平衡时,更能反映模型在整体数据上的表现

总结:优先看 accuracy 了解整体表现,类别不平衡时,weighted avg 比 macro avg 更有参考价值,关注小类别表现时,需重点看该类别的单独指标而非宏平均

  • confusion_matrix 展示混淆矩阵,直观显示各类别预测正确和错误的数量
    • TP(True Positive):真实为正例,预测也为正例(正确预测)
    • FN(False Negative):真实为正例,预测为负例(漏检)
    • FP(False Positive):真实为负例,预测为正例(误检)
    • TN(True Negative):真实为负例,预测也为负例(正确预测)

   总结:  从混淆矩阵中能获取的关键信息模型的错误类型是漏检(FN)多还是误检(FP)多。类别预测的稳定性,若某一类别的对角线元素(TP/TN)占比低,说明模型对该类的预测效果差。

http://www.dtcms.com/a/301744.html

相关文章:

  • 解决浏览器无法删除cookie的问题
  • JavaSE知识点(2)
  • mybatis的insert(pojo),会返回pojo吗
  • 2507C++,APC可以干的活
  • Leetcode 3628. Maximum Number of Subsequences After One Inserting
  • mybatis-plus逻辑删除配置
  • 高可用集群KEEPALIVED实战解析
  • Gradio全解8——ChatInterfaceChatbot:聊天界面类与聊天机器人(2)——ChatInterface的自定义函数和界面
  • 芯片库和标准库寻找的方法
  • print(“\033[31m红\033[32m绿\033[34m蓝\033[0m默认色“)
  • 随机密码生成
  • Spring IOC 容器 **默认注册 Bean** 的 8 条规则
  • 网络服务综合项目
  • 数据结构基础内容(第七篇:堆、哈夫曼树)
  • SABR-Net
  • Linux 系统文件夹结构及用途说明
  • 《频率之光:共振之战》
  • 题解:CF1010C Border
  • Python异常处理:金融风控系统中的救命盾牌
  • Web开发系列-第13章 Vue3 + ElementPlus
  • 第十二讲:C++继承
  • 每日算法刷题Day55:7.27:leetcode 复习完第K小/大+栈4道题,用时1h50min
  • Datawhale 科大讯飞AI大赛(模型蒸馏)
  • 个人笔记HTML5
  • 聊聊回归测试的应对策略
  • selenium完整版一览
  • Spring Boot音乐服务器项目-删除音乐模块
  • Telerik 2025 Q2 Crack,Telerik Report Serve完整的解决方案
  • 腾讯云AI代码助手CodeBuddy开发指导
  • java小白闯关记第一天(两个数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