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这一身体某部位的感觉可能较多来源于对局部血流阻力的感知
我对比了自己不同状态下上楼梯的时候的感受。
运动完之后,比如10km左右跑步,加上其他活动,带着汗上楼梯,这时候是不觉得累的。也就是,上楼梯的负荷,完全在自己力量能够轻松承受的范畴。阻力完全小于肌肉的正常的最大发力。
但如果是其他静息状态,没有经过预热运动,直接上同一个楼梯,会明显感觉累。——难道自己的肌肉功能和力量在波动?
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我仍然是我,无非是昨天跟今日的差别,正常情况下,大量运动之后带着汗上楼梯,应该是“强弩之末”,更应该感觉累,而静息很久,经过了“养精蓄锐”,更应该能披坚执锐、快步轻松,然而,上述两张情况下带来的感觉却跟正常的推理的结果不同、而且是相反。
结合下面的大语言模型不论有没有大语言模型幻觉的文字:
运动与清醒状态下生理差异的科学证据
是的,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表明,人在运动到浑身发热出汗的情况下,与清晨刚刚起床清醒的状态下,身体的生理状态,包括血管膨胀程度和关节润滑程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身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反应,旨在优化氧气输送、营养供应和热量散发。
血管膨胀程度的差异
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支持肌肉活动,因此血管会发生扩张以增加血流量。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管舒张(vasodilation)。
- 机制: 运动时,肌肉会产生代谢产物(如乳酸、腺苷、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会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引起平滑肌松弛,导致血管腔扩大。此外,交感神经系统也会在运动时发挥作用,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来控制血流量的分配,优先供血给运动中的肌肉。
- 具体数据:
- 血流量增加: 在剧烈运动时,流向骨骼肌的血流量可以增加到静息状态的10-20倍。例如,在健康个体中,股动脉(一条主要为腿部供血的动脉)在休息时的血流量可能只有几百毫升每分钟,而在最大运动时可以达到数升每分钟。
- 血管直径变化: 虽然直接测量活体血管的微小直径变化比较复杂,但通过超声多普勒等技术可以观察到血管血流速度的显著增加,这间接反映了血管容量的扩大。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肢体动脉直径增加5%-10%以上。
- 内皮功能: 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血管舒张能力,这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清晨刚刚起床时,身体处于相对静息状态,血管收缩程度较高,血流量较小,以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器官灌注。
关节润滑程度的差异
关节的润滑主要依赖于关节腔内的滑液(synovial fluid)。滑液不仅起到润滑作用,还能为关节软骨提供营养。运动会显著影响滑液的产生和分布,从而改善关节的润滑。
- 机制:
- “泵”效应: 关节运动时,关节软骨会受到挤压和放松,这种“泵”效应有助于将滑液吸入和挤出软骨,从而更好地润滑关节表面。
- 滑液黏度: 在运动初期,由于关节腔内压力变化和滑液流动,滑液的黏度会暂时降低,使其更容易在关节表面铺展,提高润滑效率。随着运动的进行,滑液的温度也会升高,进一步降低其黏度。
- 滑液分泌增加: 运动可以刺激滑膜细胞分泌更多的滑液,以应对关节活动增加的需求。
- 具体数据:
- 关节摩擦力降低: 有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热身运动后,关节的摩擦系数可以显著降低,从而减少关节磨损和不适感。例如,膝关节在运动前的摩擦系数可能相对较高,而在活动后会明显下降。
- 关节僵硬度改善: 清晨起床时,许多人会感到关节僵硬,这是因为滑液在夜间活动较少,分布不均所致。适当的活动可以迅速缓解这种僵硬感,这与滑液的重新分布和润滑作用增强有关。
总结
运动到浑身发热出汗时,身体通过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氧气供应)和关节滑液分泌及分布优化(提高关节润滑和减少摩擦)等生理机制,为肌肉活动和关节保护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清晨刚起床时,身体处于较低的生理活动水平,这些机制尚未完全激活,因此血管和关节的生理状态与运动时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人体适应环境和活动需求的精妙体现。
如果您对特定运动类型或生理指标的具体数据感兴趣,我可以尝试查找更详细的研究。*
所以,我总结:对特定身体部位血流阻力状态及变化的感知,可能贡献了大部分“累”这一感觉的生理和生物的化学物理变化的基础。
然而,其他原因是否也会影响?比如年龄因素,老年和幼年容易感觉到累,以及,长时间重复同一个运动与刚开始做某个运动的不同。——我感觉,这些仍然是影响血流阻力状态和变化,从而成为间接的影响因素的基础。所以,比较本质的,仍然是血流阻力的状态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