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GRU模型

一.前言

通过本章节学习我们要了解GRU内部结构及计算公式.,掌握Pytorch中GRU⼯具的使⽤.以及了解GRU的优势与缺点。

二.GRU介绍

GRU(Gated Recurrent Unit)也称⻔控循环单元结构, 它也是传统RNN的变体, 同LSTM⼀样能够有效捕捉⻓序列之间的语义关联, 缓解梯度消失或爆炸现象. 同时它的结构和计算要⽐LSTM更简单, 它的核⼼结构可以 分为两个部分去解析:

更新⻔

重置⻔ 

三.GRU结构分析 

 

结构解释图:

 

RU的更新⻔和重置⻔结构图:

 

内部结构分析:

和之前分析过的LSTM中的⻔控⼀样, ⾸先计算更新⻔和重置⻔的⻔值, 分别是z(t)和r(t), 计算⽅法 就是使⽤X(t)与h(t-1)拼接进⾏线性变换, 再经过sigmoid激活. 之后重置⻔⻔值作⽤在了h(t-1)上, 代表控制上⼀时间步传来的信息有多少可以被利⽤. 接着就是使⽤这个重置后的h(t-1)进⾏基本的 RNN计算, 即与x(t)拼接进⾏线性变化, 经过tanh激活, 得到新的h(t). 最后更新⻔的⻔值会作⽤在新 的h(t),⽽1-⻔值会作⽤在h(t-1)上, 随后将两者的结果相加, 得到最终的隐含状态输出h(t), 这个过 程意味着更新⻔有能⼒保留之前的结果, 当⻔值趋于1时, 输出就是新的h(t), ⽽当⻔值趋于0时, 输 出就是上⼀时间步的h(t-1). 

四.Bi-GRU介绍 

Bi-GRU与Bi-LSTM的逻辑相同, 都是不改变其内部结构, ⽽是将模型应⽤两次且⽅向不同, 再将两次得到的 LSTM结果进⾏拼接作为最终输出. 具体参⻅上章节中的Bi-LSTM. 

五.使用Pytorch构建GRU模型 

位置: 在torch.nn⼯具包之中, 通过torch.nn.GRU可调⽤.

nn.GRU类初始化主要参数解释:

input_size: 输⼊张量x中特征维度的⼤⼩.

hidden_size: 隐层张量h中特征维度的⼤⼩.

num_layers: 隐含层的数量.

bidirectional: 是否选择使⽤双向LSTM, 如果为True, 则使⽤; 默认不使⽤. 

 nn.GRU类实例化对象主要参数解释:

input: 输⼊张量x.

h0: 初始化的隐层张量h.

nn.GRU使⽤示例:

# 导入PyTorch库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神经网络模块# 定义一个GRU(门控循环单元)网络
# 参数说明:
# 5: input_size - 输入特征的维度(每个时间步输入向量的长度)
# 6: hidden_size - 隐藏层特征的维度(GRU输出的向量长度)
# 2: num_layers - GRU的层数(堆叠的层数)
rnn = nn.GRU(5, 6, 2)# 定义输入张量
# 参数说明:
# 1: sequence_length - 序列长度(时间步数)
# 3: batch_size - 批次大小
# 5: input_size - 输入特征的维度
input = torch.randn(1, 3, 5)  # 随机生成输入数据# 定义初始隐藏状态
# 参数说明:
# 2: num_layers * num_directions(单向GRU,所以num_directions=1)
# 3: batch_size
# 6: hidden_size
h0 = torch.randn(2, 3, 6)  # 随机初始化隐藏状态# 前向传播计算
# 输入:input和初始隐藏状态h0
# 输出:
# output: 所有时间步的输出 (seq_len, batch_size, hidden_size)
# hn: 最后一个时间步的隐藏状态 (num_layers, batch_size, hidden_size)
output, hn = rnn(input, h0)# 打印输出结果
print("Output shape:", output.shape)  # 预期输出形状:(1, 3, 6)
print(output)  # 打印所有时间步的输出(本例中只有一个时间步)print("\nFinal hidden state shape:", hn.shape)  # 预期形状:(2, 3, 6)
print(hn)  # 打印最终隐藏状态

六.GRU优缺点 

GRU的优势:

GRU和LSTM作⽤相同, 在捕捉⻓序列语义关联时, 能有效抑制梯度消失或爆炸, 效果都优于传统 RNN且计算复杂度相⽐LSTM要⼩. 

GRU的缺点:

GRU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梯度消失问题, 同时其作⽤RNN的变体, 有着RNN结构本身的⼀⼤弊端, 即 不可并⾏计算, 这在数据量和模型体量逐步增⼤的未来, 是RNN发展的关键瓶颈. 

七.总结 

本章节学习了GRU的结构以及代码实现等等,就不过多的给大家总结了,期待大家的点赞关注加收藏。

 

http://www.dtcms.com/a/293072.html

相关文章:

  • Trae安装指定版本的插件
  • Clickhouse源码分析-副本数据同步
  • 网络编程---TCP协议
  • Spring AI 系列之十九 - Ollama集成Deepseek
  • 配置https ssl证书生成
  • 数字护网:一次深刻的企业安全体系灵魂演练
  • 接口测试用例选择及效能优化策略
  • vcs门级仿真(后仿真)指南
  • 如何处理各行业的DDOS问题?
  • VUE2 学习笔记3 v-on、事件修饰符、键盘事件
  • JAVA后端面试笔记
  • 前端性能优化:从“龟速“到“闪电“的终极加速指南
  • c++day05(ASCII)
  • Git GitHub精通:前端协作开发的“瑞士军刀“!
  • 字符串相关函数
  • visual studio 性能调试
  • 大数据之Hive:Hive中week相关的几个函数
  • 【Java】SVN 版本控制软件的快速安装(可视化)
  • Qt中的栅格布局的核心机制与栅格布局中的元素隐藏后重新排列布局解决方案解析
  • 基于CH32V203F8P6 interface_debug_print支持浮点格式输出
  • 模型优化-------模型压缩
  • Python之格式化Conda中生成的requirements.txt
  • timesFM安装记录
  • JavaWeb学习打卡10(HttpServletRequest详解应用、获取参数,请求转发实例)
  • PyTorch常用工具
  • 我的第一个开源项目 -- 实时语音识别工具
  • C++中的list(2)简单复现list中的关键逻辑
  • 水电站自动化升级:Modbus TCP与DeviceNet的跨协议协同应用
  • CMake实践:CMake3.30版本之前和之后链接boost的方式差异
  • 渗透部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