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汉子,魔都中坚持长期主义的汽车电子工程师。
老规矩,分享一段喜欢的文字,避免自己成为高知识低文化的工程师:
钝感力的“钝”,不是木讷、迟钝,而是直面困境的韧劲和耐力,是面对外界噪音的通透淡然。
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格外在意别人的眼光;另一种人无论别人如何,他们始终有自己的节奏。
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会搅乱自己的步调,让自己更加慌乱。与其把情绪的开关交到别人手中,不如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久而久之,你自然会更加优秀。
时间不知不觉中,来到新的一年。2025开始新的忙碌。成年人的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渡自己的灵魂,独自敲击一些文字算是对这段时间做一个记录。

当前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已达可扩展性极限,行业正迈向集中式服务导向架构。本文将探讨物理连接性在支持新一代架构设计及实现其优势中的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将聚焦于混合连接器组件设计的重要性——其通过支持自动化线束装配以推动ECU整合,并将结合如下解决方案案例进行分析。

一、向“智能化”架构的转型
当下,新车购买者对于借助配置工具来挑选车辆功能、特性以及附加组件的过程已然十分熟悉。在基础层面,消费者可以选择车身颜色或者内饰材料,而如今这一选择范畴已大幅拓展,涵盖了电子安全、便利性、娱乐以及通信等众多领域的海量选项。
消费者通常借助操作简便的在线“拖放式”配置工具就能完成选择,甚至无需亲自前往汽车展厅。然而,他们或许并不清楚,为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车辆“引擎盖下”所配备的系统究竟有多么复杂。每一辆车都搭载了一套量身定制的电气/电子系统(E/E),以精准匹配其具体的配置要求。
新一代的汽车消费者愈发渴望能够拥有完全可定制的驾驶或乘坐体验。为了回应这一需求,汽车行业不断推陈出新,增加新的功能与特性,具体表现为集成更多的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电子控制单元(ECU),并且搭载了数百万行的软件代码。事实上,现代汽车中可能包含超过150个ECU,线束长度更是长达5公里。其中,主线束的重量可达80公斤,常常成为车辆中重量排名第三的组件。
不过,汽车行业已经意识到,当前车辆E/E架构的复杂性已经逼近其可扩展性的极限。在此背景下,行业正积极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推动车辆从当前扁平且高度碎片化的E/E架构,向更为集中的“域控”或“区域化”架构转变。
此次E/E架构的转型将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1、整合/集中化
将目前由多个独立且专用的ECU所承载的功能进行整合。要知道,当前车辆可能涉及多达200家软件供应商……
2、向“智能化”架构的转型
这些新一代的架构将整合为高度集成的中央化平台,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 软件实例精简与功能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