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冒泡排序的原理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通过重复地遍历待排序的列表,比较相邻的元素并交换它们的位置来实现排序。具体原理如下: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

冒泡排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将较大的元素逐步“冒泡”到列表的末尾。每一轮遍历都会确定一个最大元素的位置,经过多轮遍历后,整个列表就会变得有序。

冒泡排序的步骤

  1. 从列表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2. 如果前一个元素大于后一个元素,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3. 继续遍历列表,直到最后一个元素。
  4. 重复上述过程,每次遍历都会减少一个需要比较的元素,因为每次遍历后,最大的元素已经“冒泡”到正确的位置。
  5. 当没有元素需要交换时,排序完成。

冒泡排序的代码示例

def bubble_sort(arr):n = len(arr)for i in range(n):# 标记是否发生交换swapped = Falsefor j in range(0, n-i-1):if arr[j] > arr[j+1]:# 交换元素arr[j], arr[j+1] = arr[j+1], arr[j]swapped = True# 如果没有发生交换,说明列表已经有序,提前退出if not swapped:breakreturn arr# 示例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sorted_arr = bubble_sort(arr)
print("排序后的数组:", sorted_arr)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2),其中 n 是列表的长度。在最坏的情况下,需要进行 n*(n-1)/2 次比较和交换。尽管冒泡排序的效率较低,但由于其实现简单,常被用于教学或小规模数据的排序。

相关文章:

  • 招行数字金融挑战赛数据分析赛带赛题二
  • 英语句型结构
  • 【Java项目脚手架系列】第六篇:Spring Boot + JPA项目脚手架
  • llama.cpp初识
  • c++STL-string的模拟实现
  • Python OpenCV性能优化与部署实战指南
  • wordpress自学笔记 第三节 独立站产品和类目的三种展示方式
  • RabbitMQ--进阶篇
  • AI Agent(9):企业应用场景
  • 【Bootstrap V4系列】学习入门教程之 组件-巨幕(Jumbotron)和列表组(List group)
  • Java中的JDK7和JDK8时间类详解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五十七)——边沿触发器
  • Qt 窗口部件(2)输入部件详解
  • Canvas基础篇:虚线操作setLineDash和lineDashOffset详解
  • 前端性能指标及优化策略——从加载、渲染和交互阶段分别解读详解并以Webpack+Vue项目为例进行解读
  • 空战数据链基础术语解析:从概念到实战应用的入门指南
  • 联合类型的逻辑或关系与类型保护
  • 分享一个可以用GPT打标的傻瓜式SD图片打标工具——辣椒炒肉图片打标助手
  • 第26节:卷积神经网络(CNN)-数据增强技术(PyTorch)
  • 网络安全设备配置与管理-实验5-p150虚拟防火墙配置
  • 企业网站建设综合实训心得体会/商品标题seo是什么意思
  • 个人作品集网站模板免费下载/武汉关键词seo
  • 手机网站跳转代码/怎么做推广让别人主动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