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功能场地试验方法及要求》 GB/T 41798-2022——解读
目录
1. 适用范围与核心目标
2. 试验核心要求
2.1 试验场地与环境
2.2 试验设备与数据采集
2.3 试验车辆要求
3. 试验过程与通过条件
4. 关键试验场景与方法
4.1 交通信号识别及响应
4.2 基础设施与障碍物识别
4.3 行人及非机动车场景
4.4 紧急避险与风险策略
5. 特殊场景补充
6. 实施意义与局限性
7. 企业应用建议
原文链接:国家标准|GB/T 41798-2022
(发布:2022-10-14;实施:2023-05-01)
1. 适用范围与核心目标
-
适用对象: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M类(乘用车)、N类(商用车)车辆,其他类型车辆可参照执行。
-
核心目标:通过可控的场地试验场景,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对典型交通场景的应对能力,确保其安全性。测试需结合道路试验和仿真试验,形成完整的验证体系。
2. 试验核心要求
2.1 试验场地与环境
-
场地条件:混凝土或沥青路面、清晰可见的交通标志标线、符合标准的道路基础设施(如信号灯、车道宽度等)。
-
环境要求:默认在良好天气和光照条件下进行,特殊天气或夜间试验可参考附录A(非强制)。
2.2 试验设备与数据采集
-
设备精度:如速度误差≤0.1 km/h、位置误差≤0.1 m、视频分辨率≥1920×1080等。
-
记录内容:需完整记录车辆状态、目标物运动数据、人机交互信息等,确保试验可追溯。
2.3 试验车辆要求
-
人机交互:需明确自动驾驶模式的激活/关闭方式,并提供清晰的系统状态提示。
-
载荷要求:乘用车和商用车需分别按整备质量或最大允许总质量进行测试,测试中不得改变载荷。
3. 试验过程与通过条件
-
项目选取:根据车辆设计运行区域(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按附录B选择对应试验项目。
-
通过条件:
-
每个试验项目需完成3次且全部通过。
-
关键否决项:骑压实线、超速、碰撞基础设施等直接判定不通过。
-
要求自动驾驶系统通过减速、绕行等方式避免碰撞,不限定具体技术手段。
-
4. 关键试验场景与方法
4.1 交通信号识别及响应
-
限速标志:需根据最高设计速度(vmaxvmax)动态选择限速值,确保车辆及时调整速度。
-
弯道测试:不同车型(乘用车/商用车)需满足最低速度要求(如乘用车≥0.75倍限速值)。
-
信号灯响应:红灯停车精度(乘用车距离停止线≤2 m,商用≤4 m),绿灯起步时间(乘用车≤3 s,商用≤5 s)。
4.2 基础设施与障碍物识别
-
隧道/环形路口/收费站:验证系统是否具备通行功能或及时提示超出运行范围。
-
施工车道/静止车辆:要求系统通过换道或停车避让,并发出提示信息。
4.3 行人及非机动车场景
-
行人横穿:需区分成年/儿童假人,测试紧急制动和跟随后的响应时间。
-
自行车/摩托车同车道:要求系统绕行或跟随,避免碰撞。
4.4 紧急避险与风险策略
-
自动紧急制动:前方车辆紧急制动时,系统需避免碰撞。
-
最小风险策略:若系统超出设计运行范围,需安全停车并提示接管,且不主动恢复自动驾驶。
5. 特殊场景补充
-
夜间/特殊天气:附录A提供光照强度和天气条件的分级参考,需覆盖所有试验项目。
-
动态接管测试:驾驶员强制干预时,系统需立即移交控制权且不自主恢复。
6. 实施意义与局限性
-
意义:为自动驾驶功能提供标准化测试框架,提升技术可靠性和行业规范性。
-
局限性:场地试验仅覆盖典型场景,无法穷举所有复杂情况,需结合道路与仿真测试。
7. 企业应用建议
-
测试规划:根据车辆设计运行范围(如城市道路、高速)选择附录B中的必测项目。
-
数据管理:确保试验数据完整记录,满足可追溯性和合规性要求。
-
技术迭代:结合场地测试结果优化算法,重点关注否决项(如碰撞、超速)的改进。
总结:本标准通过系统化的试验方法和严苛的通过条件,为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提供了安全性验证的基础框架,企业需结合自身技术特点,灵活应用并补充实际道路验证,以全面保障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
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那就请点个赞吧,收藏+关注 那就更棒啦,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