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整理六----OSPF协议
OSPF
动态路由的分类:
1.基于网络范围进行划分--将网络本身划分为一个个AS(自治系统---方便管理和维护)
内部网关协议---负责AS内部用户之间互相访问使用的协议 IGP--RIP EIGRP ISIS OSPF
外部网关协议--负责AS之间(整个互联网)的数据通讯 EGP--BGP EGP(淘汰)
2.基于协议本身的工作(基于协议使用的算法)
DV----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 EIGRP
LS----链路状态路由协议:ISIS OSPF
3.基于传递数据包是否携带子网掩码
有类别的动态路由协议---RIPV1
无类别的动态路由协议---其他所有协议
如何判断一款动态路由协议的好坏?
1.选路
RIP协议(应用层协议,组播方式224.0.0.9),根据跳数(到达目标网段经过的路由器的数量)进行选路,参数为COST
RIP协议传递cost值得方法:本地路由表中cost值加1
OSPF协议(组播数据包 224.0.0.5/6),使用SPF最短路径优先算法
OSPF设备收集拓扑信息,基于这些信息生成有向图,然后将有向图转化为最短路径树,最后基于拓扑信息生成路由表
2.收敛速度
收敛:网络中所有设备获取到整个网络所有需要获取的路由信息的过程
首次收敛---所有协议时间相差不大
重新收敛--RIP计时器 30S周期计时器 180S失效计时器 120S垃圾回收计时器;OSPF计时器 hello时间 10或30S dead时间 4倍hello时间
3.资源占用
RIP协议有30S周期更新时间,资源占用大
OSPF资源占用也比较大,但OSPF协议有相关的优化措施
为了减少拓扑信息的更新数量,采用了结构化部署的思想(设计理念)
区域划分:
ABR--区域边界路由器:同时属于两个区域的设备
如果网络规模本身不是很大,那么实际上也可以不进行区域划分,这
样的OSPF网络称为单区域OSPF网络
如果网络规模本身很大,那么一般需要进行区域划分,减少拓扑信息的传递数量,这样的OSPF网络称为多区域OSPF网络
为了区分和标识不同的区域,OSPF设计了区域ID,实质是32位二进制
区域划分的原则(如果部署OSPF网络):
1.必须存在ABR设备
2.必须按照星形拓扑结构进行区域划分(防止出现环路)
OSPF的工作过程:
要了解工作过程,首先先让我们认识一下OSPF的数据包

从Down状态到2-Way状态的条件:
1.参数协商成功
2.必须收到对端的hello包中携带自身的RID
2.建立邻居之后,需要进行条件匹配,如果条件匹配成功进行后续状态,如果条件匹配失败则停留邻居状态,仅保活

工作过程:
4.完成收敛----基于本地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收集的lsa,根据自己的 spf算法计算得出最短路径树。生成路由表。
5.收敛完成后,会使用hello包每10s发送一次,用来保活邻居关
扩展配置:
查看邻居详细信息:
查看邻居简表---主要查看状态
查看数据库:
OSPF的触发更新:
1.设备无法沟通:其它设备等待死亡时间,然后会清空该设备的所有拓扑信息
2.新增网段
3.断开网段
条件匹配:
实际是选举角色---需要选举DR和BDR其他设备为DR-other
首先比较设备优先级,范围0-255,默认为1,越大越优
当优先级一致比较设备R-ID选举,R-ID最大的作为DR,次大的作为B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