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6.1:矩阵的螺旋方阵输出
文章目录
- 一,实验目的
- 二,问题描述
- 三,基本要求
- 四,算法分析
- 五,实验操作
- 六,示例代码
- 七,运行效果
一,实验目的
- 深入理解数组的存储结构与操作原理,熟练掌握矩阵的基本运算规则,包括矩阵的加法、乘法等,能够运用数组准确表示矩阵并实现相关运算,提升对数据结构中基础内容的应用能力。
- 全面掌握稀疏矩阵的三元组表示方法,清晰理解其存储原理,包括非零元素的行、列和值如何在三元组中记录,能够灵活运用该表示方法对稀疏矩阵进行高效存储与操作。
- 熟练掌握基于稀疏矩阵三元组表示的各种运算,如矩阵的转置、加法、乘法等,通过实际编程实现这些运算,深入体会稀疏矩阵在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运算效率方面的优势,增强对复杂数据结构运算的编程实现能力。
二,问题描述
已知一个6×6的螺旋方阵如下,编程实现输出n×n(n<20)阶的螺旋方阵(逆时针方向旋转)。
三,基本要求
- 定义螺旋方阵数据结构:使用二维数组作为存储螺旋方阵的基本数据结构,例如
int matrix[n][n]
,其中n
为方阵的阶数。该二维数组能够直观地表示方阵中每个位置的元素,方便后续对元素的访问和修改操作。同时,可考虑辅助使用一些变量,如记录当前填充位置的行索引row
、列索引col
等,来帮助在填充过程中准确控制元素的位置。 - 设计求解螺旋方阵的算法,要进行算法分析:
- 算法设计:从方阵的左上角开始,按照逆时针方向逐层填充数字。使用四个循环分别控制每一圈中左、下、右、上四个方向的数字填充。在填充每一圈时,先填充左边的列(从上到下),再填充下边的行(从左到右),接着填充右边的列(从下到上),最后填充上边的行(从右到左)。每填充完一圈,更新下一圈的起始位置和结束条件。
- 算法分析:时间复杂度方面,由于要填充n×n个元素,每个元素填充操作的时间基本固定,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O ( n 2 ) O(n^2) O(n2) 。空间复杂度上,除了输入的n×n阶二维数组用于存储螺旋方阵外,仅使用了少量辅助变量(如行索引、列索引等),辅助变量占用空间与n无关,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O ( n 2 ) O(n^2) O(n2) 。
- 在参考程序的下划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仔细阅读参考程序,根据程序的逻辑结构和已有的代码上下文,准确理解每个下划线处的功能需求。通过分析算法步骤和数据流向,确定需要填入的语句,可能涉及变量的赋值、循环条件的设置、数组元素的操作等,确保填入的语句能够使程序正确实现螺旋方阵的生成功能。
- 上机调试、测试,保存并打印测试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在集成开发环境中输入编写好的代码,进行编译和调试,利用断点、输出中间变量值等调试手段,排查程序中可能存在的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设计多种测试用例,包括n取较小值(如2、3)和较大值(接近20)的情况,观察程序输出的螺旋方阵是否符合预期。将测试结果保存并打印出来,从正确性(方阵元素是否按逆时针螺旋规律排列)、效率(程序运行时间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特别是当n增大时)等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程序。
四,算法分析
- 可用一个二维数组来保存n阶螺旋方阵:二维数组具有直观的行列结构,与螺旋方阵的布局相契合,能够方便地通过行列索引访问和修改方阵中的元素。例如,对于方阵中第
i
行第j
列的元素,可直接通过matrix[i][j]
进行操作,这种数据结构选择为螺旋方阵的生成和后续处理提供了便利的基础。 - 一个n阶的螺旋方阵共有(n+1)/2圈,因是逆时针旋转,每一圈应先产生左方的数字,再产生下方的数字,第三产生右方的数字,最后产生上方的数字,注意控制好每一圈各方产生的数字长度:对于n阶螺旋方阵,从最外层开始,每向内一层,边长减2,通过数学推导可得圈数为(n+1)/2 。在填充每一圈时,按照逆时针顺序,先确定左边列的填充范围(从上到下,列索引固定,行索引变化),再确定下边行的填充范围(从左到右,行索引固定,列索引变化),接着确定右边列的填充范围(从下到上,列索引固定,行索引变化),最后确定上边行的填充范围(从右到左,行索引固定,列索引变化)。通过合理设置循环条件和索引变化规则,精确控制每一圈各方产生的数字长度,确保螺旋方阵能够正确生成。
五,实验操作
1,双击Visual Studio程序快捷图标,启动程序。
2,之前创建过项目的话,直接打开即可,这里选择【创建新项目】。
3,单击选择【空项目】——单击【下一步】按钮。
4,编辑好项目的名称和存放路径,然后单击【创建】按钮。
5,创建C++程序文件,右击【源文件】——选择【添加】——【新建项】。
6,输入项目名称,单击【添加】按钮。
7,编写代码,单击运行按钮,运行程序。
六,示例代码
#define MAXN 20
#include <stdio.h>
void fun(int M[MAXN][MAXN], int n)
{
int i, j, k = 0;
for (i = 0; i < (n + 1) / 2; i++) {
// 产生第i圈左边的数字(从上到下)
for (j = i; j < n - i; j++) {
k++;
M[j][i] = k;
}
// 产生第i圈下边的数字(从左到右)
for (j = i + 1; j < n - i; j++) {
k++;
M[n - 1 - i][j] = k;
}
// 产生第i圈右边的数字(从下到上)
for (j = n - 2 - i; j >= i; j--) {
k++;
M[j][n - 1 - i] = k;
}
// 产生第i圈上边的数字(从右到左)
for (j = n - 2 - i; j > i; j--) {
k++;
M[i][j] = k;
}
}
}
void main()
{
int i, j, n;
int M[MAXN][MAXN];
while (1) {
do {
printf("\n 输入矩阵的阶(0-%d)(0:结束!)==>", MAXN - 1);
scanf("%d", &n);
} while (n < 0 || n >= MAXN);
if (n == 0) return;
fun(M, n);
for (i = 0; i < n; i++) {
for (j = 0; j < n; j++)
printf("%4d", M[i][j]);
printf("\n");
}
}
}
七,运行效果
1,实验要求的运行效果。
2,编写程序运行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