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求更多是动物本能—观《枪王》
观看张国荣、陈法蓉版本的《枪王》,这部电影情节并不繁杂,却凭借对场景与人物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
电影的故事围绕着彭奕行(Rick)展开,他是一个枪械爱好者,擅长改装枪械和射击。通过他女朋友郭丽怡的朋友鉴定科警察吴云信,彭奕行结识了警察督察苗志信。在IPSC(实用射击)比赛中,彭奕行和苗志信的技能不相上下。然而,苗志信的警察朋友阿祖(Joe)利用身份作弊,使得两人需要进行加赛。此时突发情况发生:苗志信的同事老余因赌博输光积蓄,企图以“因公殉职”获取福利补助。关键时刻,苗志信不敢开枪,导致老余瞄准了郭丽怡,最终被彭奕行果断击毙。此后,彭奕行逐渐成为杀手,并卷入一系列复杂的案件中,直到最后双方正面博弈,生死对决。
这部电影主要围绕两条故事线展开:一是 IPSC 比赛,二是枪杀案。从这两条线索出发,聊聊人性需求。此前阅读《人性的弱点》时,提到的需求层次理论图,人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私欲既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因此,我们有时需要少些理性,多些兽性。缺少理性可能导致失去很多机会,但缺少兽性则可能让你在竞争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失去一切。
人的底气源于自身拥有的资源,拥有资源时,人可以表现得正义凛然;一旦失去资源,往往比常人更为狼狈。
最初被这部电影吸引,是刷短视频时看到警察阿金与彭奕行争执时,阿金正气十足地喊出 “我不验伤”。观看电影后,发现阿金在实际行动中却畏畏缩缩。例如,在抓捕彭奕行的过程中,其他警察英勇向前,而阿金却躲在后面。队友受伤时,其他人尽力掩护并争取抢救,而阿金对自己的保镖受伤却视而不见。通过配有保镖也可以判断阿金应该是的警队领导。
这让我们明白,要学会爱自己,本质上人与动物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草台班子” 这个梗,通过这部电影也更好理解了。人活着,基本需求无非生存与繁殖,其他的大多是外在包装。就像警察领导阿金,表面正义凛然,行事却畏畏缩缩,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每个人内心都潜藏着一个黑暗的自我,这个黑暗面可能在瞬间被彻底释放。释放之后,有人再也无法控制,如彭奕行,前期连吴云信用活鸡做靶都无法忍受,第一次击毙警察老陈后,却沦为失控的杀手;有人则持续受其影响,像警察阿祖(Joe),因在意苗志信的输赢以及自己枪械改装者的身份,多次罔顾职业公正性,破坏比赛公平、私自修改枪支焦耳值;还有人能够将其压制,苗志信在警察朋友阿祖(Joe)死后,本打算破釜沉舟,却因妻子的支持而放弃冒险念头。
常处的环境对每个人都有很大影响,彭奕行是一个很独立孤僻的人,黑暗释放那一刻,再无收回之力。警察阿祖(Joe)有同事和朋友,但是相对无拘无束,黑暗释放后持续影响他行径。苗志信是有同事有朋友有家室的人,身边有人持续赋能,黑暗释放时得以控制。
可能有疑问,彭不是也有女朋友吗,但是要看个人能力,一个知道问题无从下手,另一个知道问题有解决方案有行动,比如:苗志信想破釜沉舟时,其妻子不是上来就说“不要去”啊,而是“我给你开车”。
对于黑暗自己在某一刻会释放出来,谁也无法预料。我们能做的就是建立稳定的内核,在黑暗释放时找到具备帮助我们化解能力的人。为此,我们需要多走出去,长时间在一个自我封闭或只有极少能走入的环境中,既容易释放出黑暗面,也更难找到助力自己的人。
对于规则,不要盲目信任。规则本身也是一个工具,划定了“安全区”和“禁区”,使遵守规则者只懂得遵守或不敢破局,从而使制定规则者的私欲得以满足,不受损害。例如,最近热议的关税问题,这些“纸”究竟去了哪里?
人一旦有了牵挂也就有了枷锁。苗志信在比赛中不敢第一时间开枪,或许是因为警察督察这个职位和家庭给他带来的最大枷锁。彭奕行整个下半场都在围绕救女朋友展开行动。
最大的枷锁就是我们不敢从内部打破,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知道不能沉迷于即时快感,如短视频和甜品;不能没有独立的、系统性的逻辑思考;不能只知道干活而不抬头看路;要去了解、挖掘分配规则;要想尽办法参与规则制定。但就是做不到。
正如电影中所言:“枪的制造,是为杀人,还是为了救人?” 前提是,你得先拥有 “枪”,才有资格探讨其用途。
人的行为和情绪不仅受到理性思维的影响,更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动物性需求。无论是对生存的渴望、对安全的需求,还是对归属感和社会认同的追求,这些基本的驱动力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
电影中的角色彭奕行和苗志信展示了当私欲被激发时,人们如何在理性和本能之间挣扎。理解并接纳自身的动物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真实的自我,避免被外界的标准和期望所左右。关键在于少些盲目地遵循规则,多些自我反省与内省,建立稳固的内心支撑,并积极寻求外界的支持与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抱真实的自我,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电影所言:“枪的制造,是为杀人,还是为了救人?” 这一问题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同时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动机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