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质量研究概述
对于生态质量的评估是生态系统评估的一部分。生态系统评估是对当前和过去的状态的一种描述。生态质量的研究多通过指数来进行分析。一部分研究采用单一生态因子的评价指数,例如,生物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叶面积指数、归一化土壤指数、归一化水分指数[1—5]等。因此,更多的研究选择多指标评价指数。2006 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T192—2006) [6],推出了基于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压力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等多项指标的综合生态环境评价模型———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cological index,EI) ,被广泛地应用[7]。EI 指数虽然可以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但也暴露出原始数据获取困难、指标权重受主观要素影响较大、成果无法可视化等问题。为弥补上述不足,徐涵秋等[8]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维集成了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4 个评价指标,提出遥感生态指数( 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 ,很好地解决了EI 存在的问题,并利用遥感技术的优势,综合考虑了多种评价指标,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估。 其次,多指标评价指数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目前主要包括: 专家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与熵权法等。
通过检索文献名字中包含“ecological quality”的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当前中国对其研究比较多。通过阅读Italy和Portugal等国家的研究,这些国家的研究多是基于具体的项目而做出来的研究,对具体的生物多样性的参数涉及较多。且发现各个国家间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但其国家内部的研究很多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