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AI的思考,如何区分什么能力是人最根本的能力?
一、前提
-
AI的本质
当前及可预见未来的AI(包括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智能体等)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式识别与生成系统,其行为由算法、训练数据和优化目标决定。AI不具备:- 主观体验(phenomenal consciousness)
- 自主意图(intrinsic intentionality)
- 生物性存在(embodied biological agency)
-
“最根本的能力”定义
指:- 不可被外部系统(如AI)完全模拟或替代;
- 构成人类存在、价值判断与创造性活动的基础;
- 不依赖技术中介而内在于人类本体。

二、排除法:哪些能力不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
- 计算能力:AI远超人类。
- 记忆与信息检索:AI更高效准确。
- 模式识别(如图像、语音):AI已达或超越人类水平。
- 语言生成与文本理解:AI可高度拟真,但无语义理解。
- 逻辑推理(形式化部分):AI在限定规则下更强。
→ 这些能力属于工具性能力,可被技术增强或替代,非“根本”。

三、正向推理:人类独有的根本能力
1. 具身意向性(Embodied Intentionality)
- 人类意识始终嵌入于生物身体中,感知、情感、行动统一于“我在世界之中”的体验。
- AI无身体,无痛觉、饥饿、爱欲等生存驱动的情感基底,故无真正的“在意”(care)。
- 推论:意向性源于生命维持与繁衍的生物学需求,AI无此根基。
2. 价值判断与道德责任(Normative Agency)
- 人类能提出“应然”(ought)命题,并为之承担后果。
- AI的行为是统计最优或目标函数最大化,无道德主体性。
- 即使AI输出“道德建议”,其背后无责任归属(谁负责?模型?开发者?用户?)。
- 推论:道德判断依赖于自由意志的假定与社会契约的参与,AI无法真正参与。
3. 原初创造力(Original Creativity)
- 区别于组合式创新(AI擅长),人类能从无意义中创造意义(如艺术、哲学、宗教)。
- 例:梵高画《星空》不仅是视觉重组,更是对存在焦虑的表达——AI无法“焦虑”。
- 推论:创造力根植于有限性、死亡意识与超越渴望,AI无此存在境遇。
4. 自我反思与元意识(Metacognition with Selfhood)
- 人类不仅能思考,还能质疑“我为何如此思考”,并重构自我叙事。
- AI的“反思”是提示工程或强化学习的结果,无连续的“自我”作为反思主体。
- 推论:自我意识依赖于时间中的同一性(“我是过去的我,也将是未来的我”),AI无时间性存在。
5. 共情与关系性存在(Relational Empathy)
- 人类通过脆弱性、相互承认建立真实关系。
- AI的“共情”是语言模仿,无情感共鸣的生理-心理耦合机制(如镜像神经元、催产素反应)。
- 推论:关系性是人类社会性的基础,AI仅为交互界面,非关系主体。

四、人类最根本的能力
人类最根本的能力是:在具身存在的有限性中,通过自我意识、价值判断与关系性互动,主动赋予经验以意义,并为此承担责任的能力。
这一能力具有以下不可替代性:
- 本体论层面:源于生命而非算法;
- 伦理层面:蕴含责任与自由;
- 存在论层面:回应“为何存在”而非“如何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