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API安全防线
在现代软件开发领域,API安全是现代数字架构的关键支柱。随着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API成为了连接这些系统至关重要的纽带。API的安全性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其核心性更是维护整个系统稳定的关键。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API的大规模采用,因为无论用例如何,大多数AI的使用都将调用API端点作为其主要的通信手段。
保护API不仅是对单个软件组件的防护,更是确保整个技术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关键。这些接口承载着企业的核心业务逻辑、数据和功能,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然而,API也可能成为引发重大安全漏洞的途径,这些漏洞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更会削弱用户对企业的信任基础。
告别传统的安全防御模式
网络安全的战场正在不断演进,而API和AI驱动的攻击与传统威胁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若仅以历史攻击模式为依据来构建其网络安全防御,无异于在用过时的战术应对新战场,这样的策略注定难以成功。
当前,针对API和AI系统的攻击已展现出与传统网络威胁截然不同的特性。即便是最先进的Web应用防火墙(WAF)等传统安全技术,在应对这些新兴技术所特有的安全漏洞时,也显得捉襟见肘。企业的防御策略必须紧跟攻击者的步伐,敏锐地识别并应对由新技术架构带来的新攻击面。这些攻击面往往超出了传统安全流程的覆盖范围。
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一个既灵活又深入的防御体系,能够迅速适应攻击模式的变化,确保在网络威胁的快速演变中保持领先优势。
拥抱新型安全防御体系
在当今的软件开发中,API安全已成为核心支柱,API的整合性对现代架构至关重要。随着API优先的开发策略和AI模型的日益普及,企业对API的依赖性急剧增加。事实上,在全球网络监测到的攻击中,高达92%是直接针对API端点的。这一数据表明了API端点对黑客的巨大吸引力。在Bot自动化攻击领域,几乎90%的损害是由10%最高效的攻击者所为。如果企业目前的API安全策略未能与时俱进,那么其防御体系将面临一个至关重要的漏洞,这不仅会削弱当前的安全防护,也将对未来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API安全防护建议
正视API攻击的日益普遍和创新性: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的数字基础设施都将依赖于API。鉴于API流量已占据了网络流量的主导地位,忽视API安全已不再是一种选择。因此,企业需要深入研究API的运作机制,全面理解其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优先事项来处理。
不断加固安全策略以应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威胁:传统的防御措施已无法抵御当前针对API和AI的攻击。OWASP等组织更新发布的API和AI风险,正是对这一变化的直接回应。所以,企业必须及时调整防御策略,以适应架构和攻击手段的新变化。

全站防护是基于风险管理和WAAP理念打造的安全方案,以“体系化主动安全” 取代安全产品的简单叠加,为各类Web、API业务等防御来自网络层和应用层的攻击,帮助企业全面提升Web安全水位和安全运营效率。基于流量分析,发现流量数据中的API业务,并形成API资产清单,为后续的防护工作做好资产盘点;完成资产盘点和脆弱性分析后,基于发现的安全风险,结合客户业务的智能化分析,可自动为客户业务适配防护策略,支持客户按需开启相应的防护能力、一键复用已有的安全策略,实现开箱即用。并且对API进行业务分类,形成分类明确、路径清晰、资产全清的可视化API资产树形图。在流量分析中,还能发现影子/僵尸 API(即未知的 API)、弱API、无效API等,监测每一个API安全情况,形成业务API、应用级API、全局API三大维度的API画像,帮助企业多维度、多视角地摸清、梳理出企业API资产与实时状况。
事前阶段:风险盘点和脆弱性分析,实现风险发现和收敛
在事前阶段,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互联网资产暴露面发现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风险感知、风险盘点和资产脆弱性分析,及时发现客户自身业务存在的安全风险,为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防护建议。
(1) 漏洞扫描
通过漏洞扫描器对Web应用资产进行安全扫描,发现Web应用中存在的安全漏洞(OWASP TOP10、弱口令、CVE漏洞等);
(2) 渗透测试
通过人工的方式,模拟黑客使用的漏洞发现技术和攻击手段,对目标系统进行非破坏性漏洞挖掘,盘点目标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
(3) 互联网资产暴露面发现
通过平台和人工服务的方式,对域名、IP及关键字的综合查询及关联分析,提供互联网资产的发现、识别、监测、稽核等服务,帮助用户发现和梳理互联网未知资产;
(4) API资产盘点
基于流量分析,帮客户发现流量数据中的API业务,并形成API资产清单,为后续的防护工作做好资产盘点;完成资产盘点和脆弱性分析后,基于发现的安全风险,结合客户业务的智能化分析,可自动为客户业务适配防护策略,支持客户按需开启相应的防护能力、一键复用已有的安全策略,实现开箱即用。
事中阶段:托管式全栈安全防护,规避未知安全风险
在事中阶段,全站防护从网络安全、应用安全、业务安全、API安全等防护视角,为企业Web应用提供全面的、闭环的安全防护。
(1) DDoS防护
实时检测并清洗各类网络层和应用层DDoS攻击(如SYN Flood、UDP Flood、HTTP Flood等),具备庞大的带宽储备及分布式架构,弹性扩容以应对任意规模网络层DDoS攻击,并基于自适应人机校验、动态行为模型等多层策略组合防护,实现对应用层DDoS攻击的快速识别和拦截,确保网站和应用程序不受大流量攻击的影响。
(2) 业务安全
针对Web/APP/小程序等业务流量中涵盖的Bot流量采用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Bot流量进行管理,解决内容爬取、恶意注册、非法登录、营销欺诈等OWASP Automation Top20威胁。
(3) WAF防护
结合规则+AI双引擎,提供OWASP Top10(SQL注入、XSS跨站脚本、常见Web服务器漏洞、命令注入、Webshell上传、目录遍历等)、网站扫描、网站挂马等各类常见Web应用攻击的识别和防护,同时,能够基于主动防御引擎及时发现0Day攻击并防护,避免网站服务器被恶意入侵导致的篡改、敏感数据泄露等问题,从而保障网站安全。
(4) API安全
API是当前导致企业Web数据泄露的最常见攻击入口,全站防护基于WAAP理念,针对API应用提供精细化的管理防护。通过定义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允许的请求类型、身份验证标识、请求实体和参数结构等,对业务中存在的API流量进行持续的安全检测,保护API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滥用和恶意攻击等。
(5) 全站隔离
全站隔离通过在客户终端和访问源站之间构建了一个完全隔离攻击威胁的访问平台。当用户进行互联网访问请求时,客户端访问网页都会在远程隔离里执行,传输给用户的是绝对安全的网页。当用户本地浏览器存在漏洞时,由于客户终端和Web应用系统是隔离开的,攻击者无法利用本地浏览器的漏洞攻击Web源站,达到有效隐藏源站攻击面,屏蔽无规则0Day漏洞攻击的安全风险。
(6) 威胁情报
基于云安全平台上捕获的大量攻击样本进行持续跟踪和分析,通过特征工程、专家规则等手段形成可精准应用于不同场景的IP威胁情报,包括:特定攻击风险、行业攻击风险、攻击资源风险,可根据特定场景需求选择应用不同的IP威胁情报,提升主动防护能力。
(7) 安全自适应
安全策略无法保证100%准确,全站防护具备自适应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网站接入后自动分析业务流量进行策略适配,并持续、自动地分析所有业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触发因素,包括误漏报,以提供适配业务场景的安全策略建议,尽可能减少用户操作阻碍,降低安全管理开销。
事后阶段:体系化安全运营,夯实全链路风险管理
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安全运营的核心工作。通过团队协作或跨团队协作,统筹各项安全能力,以降低风险为目标,对已知/未知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和管控,打造安全生命周期“闭环”能力。
(1) 主动性:风险感知和监测
平台围绕“感知+分析+处置”的实战运营逻辑,提供全面的Web安全态势,主动感知和响应已知安全事件;并且提供全链路安全数据管理服务,采集全链路安全日志,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主动管理安全风险。
(2) 持续性:风险监测和安全策略调优
基于平台实战经验、持续的攻防对抗研究、威胁情报等,持续优化配置安全策略,动态提升整体安全能力;以及综合客户业务攻防特性,自动策略调优机制,规避漏报、误报。
(3) 对抗性:未知风险感知及应急响应
通过威胁情报、全平台实时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未知威胁,并保障快速应急响应;资深安全专家,提供重保服务、安全培训、策略优化等专项安全专家服务,提升企业风险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