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发展史
HTTP 就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也就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万维网(World Wide Web)
- URI:即统一资源标识符,作为互联网上资源的唯一身份;
- HTML:即超文本标记语言,描述超文本文档;
- HTTP:即超文本传输协议,用来传输超文本。
HTTP/1.0
- 增加了 HEAD、POST 等新方法;
- 增加了响应状态码,标记可能的错误原因;
- 引入了协议版本号概念;
- 引入了 HTTP Header(头部)的概念,让 HTTP 处理请求和响应更加灵活;
- 传输的数据不再仅限于文本。
HTTP/1.1
- 增加了 PUT、DELETE 等新的方法;
- 增加了缓存管理和控制;
- 明确了连接管理,允许持久连接;
- 允许响应数据分块(chunked),利于传输大文件;
- 强制要求 Host 头,让互联网主机托管成为可能。
HTTP/2
- 二进制协议,不再是纯文本;
- 可发起多个请求,废弃了 1.1 里的管道;
- 使用专用算法压缩头部,减少数据传输量;
- 允许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
- 增强了安全性,“事实上”要求加密通信。
HTTP/3
| 特性 | HTTP/2 | HTTP/3 | 优势与影响 |
|---|---|---|---|
| 传输协议 | TCP | QUIC (基于 UDP) | 摆脱TCP限制,实现根本性创新 |
| 队头阻塞 | 存在 (TCP层) | 彻底解决 | 高丢包率网络下性能表现优异 |
| 连接建立 | 1-3 RTT | 首次 1-RTT,后续 0-RTT | 显著降低延迟,提升访问速度 |
| 连接迁移 | 不支持 | 支持 | 移动网络切换时无缝连接 |
| 加密 | 非强制,但实践中为TLS | 强制内置 TLS 1.3 | 默认安全,设计更简洁 |
| 拥塞控制 | 依赖于TCP (内核空间) | QUIC自身实现 (用户空间) | 更灵活,易于部署新算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