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电系统架构演进与要点概述
一、 航电系统架构的演进
航电系统架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其演变清晰地反映了技术发展的脉络:
1. 分立式架构
特点:每个子系统(如无线电高度表、导航仪)都是独立的“黑盒子”,拥有自己专用的处理器、传感器、显示器和控制面板。
缺点:资源无法共享,重量体积大,布线复杂,升级困难,可靠性低,驾驶员工作负荷高。
类比:早期的个人电脑,显示器、主机、音箱都是独立设备,连线复杂。
2. 联合式架构
特点:出现了初步的数据总线(如ARINC 429)和公共显示设备(如EFIS)。子系统之间可以通过总线进行简单数据交换,显示信息得到一定程度的集成。
优点:减少了部分重复的显示和控制硬件,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共享。
缺点:功能仍然绑定在特定的硬件上,系统灵活性有限,升级仍需更换整个LRU。
类比:有了一个共享的显示器,可以切换显示不同电脑主机的画面,但主机本身还是独立的。
3. 综合模块化架构
特点:这是现代先进飞机(如A380, B787, A350)的主流架构。其核心思想是“硬件通用化,功能软件化”。
通用硬件模块:将计算、网络、电源等功能封装成标准化的通用综合模块,安装在共同的机架上。
软件定义功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在通用的硬件模块上运行,来实现不同的航电功能(如导航、显示、通信)。
高速网络:采用高带宽、确定性的数据网络(如AFDX)进行互联。
优点:
资源高度共享:提高了硬件利用率。
体积、重量、功耗显著降低。
可靠性高:模块支持热插拔,易于维护和更换。
扩展性强:通过软件升级即可增加新功能,硬件升级周期长。
类比:现代的云计算/服务器虚拟化,多台虚拟机运行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共享CPU、内存和网络资源。
4. 分布式综合模块化架构 / 云架构
特点: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无人机和下一代战机上。IMA架构的延伸,不仅计算资源可以分布在全机不同位置,甚至可以通过高速数据链将计算任务分配到“地面站”或“僚机”上,形成“作战云”。
优点:极高的灵活性、抗毁伤能力和信息优势。
二、 现代航电系统(IMA)架构的主要要点概述
以下以最先进的综合模块化架构(IMA) 为例,概述其核心要点。
1. 分层与模块化设计
这是IMA架构的基石。
硬件资源层: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网络和电源资源,由标准的通用综合模块 构成。
操作系统/中间件层:提供一个实时、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如ARINC 653标准),确保不同安全级别的应用软件能够时空隔离地运行在同一硬件上。
应用软件层:实现具体航电功能的软件(如飞行管理、发动机控制、告警等)。
2. 核心网络与数据总线
这是系统的“神经系统”,负责所有信息的传输。
AFDX:是当前IMA架构的骨干网,基于以太网技术但进行了确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增强,保证了关键数据的传输延迟和带宽。
ARINC 664:定义了AFDX的标准。
其他总线:作为补充,如用于高可靠性控制的MIL-STD-1553B(军机),用于传感器数据的ARINC 429(民航),以及用于低速设备的CAN总线等。
3. 核心处理系统
这是系统的“大脑”。
综合核心处理器:是IMA的物理核心,一个机箱内集成了多个通用的处理模块、网络交换模块和电源模块。各种航电应用软件就运行在这些模块上。
4. 显示与控制系统
这是人机交互的接口。
大型液晶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机械仪表,如主飞行显示器(PFD)、导航显示器(ND) 和发动机指示与机组告警系统(EICAS/ECAM)。
控制单元:包括光标控制装置(CCD)、触摸屏、侧杆等,方便飞行员与系统交互。
5. 传感器与作动系统
这是系统的“感官和四肢”。
传感器:包括雷达、红外、光电、惯性导航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等,负责感知飞机内外环境。
作动器:通过电传飞控系统(FBW) 接收指令,驱动舵面、起落架等。
6. 关键的“-ilities”(非功能性需求)
这些是衡量架构好坏的重要指标。
可靠性 & 安全性:通过冗余设计(双套甚至三套系统)、容错设计、严格的开发流程(如DO-178C for Software, DO-254 for Hardware)来保证。适航认证是民航飞机的生命线。
可维护性:模块化设计使得故障诊断和部件更换非常方便。支持机内自测试(BIT) 和健康管理系统(HUMS)。
可扩展性:架构能够方便地集成新功能和新硬件,满足飞机整个生命周期的升级需求。
确定性:系统的响应时间必须是可预测和有保证的,尤其是在关键控制回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