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C++从零开始实现的小型深度学习训练框架
很多人用惯了成熟的深度学习框架,却会好奇:一个能跑通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框架,到底藏着哪些核心逻辑?不用复杂的代码堆叠,不用依赖庞杂的第三方库,一个“轻量版”框架的设计过程,其实能帮我们看清深度学习的底层密码。今天就顺着设计思路一步步拆解,聊聊一个小型深度学习框架是怎么从0到1搭建起来的。
一、设计初衷:为什么要做“轻量款”框架?
设计这个框架的核心想法很简单:既要保留深度学习框架的核心功能,又要去掉冗余依赖,让用户能轻松看懂原理、灵活修改。
市面上成熟的框架虽然强大,但往往层层封装,想搞懂“梯度是怎么算的”“数据怎么在GPU上运行”并不容易。而这个轻量框架的设计初衷,就是做一个“透明版”工具:用最简洁的结构实现核心功能,既适合新手理解深度学习原理,也能满足开发者快速验证算法的需求。
另外,轻量不代表功能缩水。设计时特意兼顾了“好用”和“高效”:既要让用过主流框架的人上手无压力,又要支持CPU和GPU运行,还能应对分布式训练和大模型推理,做到“小而全”。
二、核心设计原则:好用、高效、可扩展
框架设计前先定了三个核心原则,所有模块都围绕这三点展开:
- 贴近用户习惯:API设计参考了主流框架的命名逻辑,比如数据载体叫“张量(Tensor)”,模型组件叫“模块(Module)”,优化器直接用“SGD”“Adam”这些熟悉的名字,不用重新学习新的使用逻辑。
- 无冗余依赖:全程用C++从零实现,不依赖任何现成的深度学习库。这样既能减少框架体积,也能让用户完全掌控每个功能的实现细节,想改哪里就改哪里。
- 兼顾多场景:既要支持简单的神经网络训练(比如MNIST手写数字识别),也要能应对复杂需求——比如用GPU加速计算、多机器多GPU协同训练,甚至是大语言模型的推理任务。
三、关键模块的设计原理:拆解框架的“核心零件”
一个深度学习框架的核心,其实就是“数据怎么存”“计算怎么跑”“梯度怎么算”“模型怎么训”这四件事。下面就聊聊每个模块的设计思路:
1. 数据核心:张量(Tensor)的设计逻辑
张量是框架里所有数据的载体——图片、文本编码、模型参数,本质上都是不同形状的张量。设计时最关键的两点是“通用性”和“兼容性”:
- 支持多设备运行:同一批张量既可以在CPU上计算(适合简单测试),也能无缝切换到GPU(适合大规模计算),用户不用改代码,只需要简单配置就能切换。
- 灵活的形状操作:提供reshape、split、concat这些常用操作,就像给数据“搭积木”——比如把28×28的图片张量展平成一维,或者把多个特征张量拼接在一起,满足不同模型的输入需求。
其实张量的设计本质很简单:就是给原始数据加了一层“管理壳”,既记录数据本身,也记录它的形状、数据类型(比如FP16、FP32)、存储设备(CPU/GPU),让后续计算和梯度传播能准确找到需要的信息。
2. 计算基础:算子的设计思路
算子就是框架里的“计算工具”,比如加减乘除、矩阵乘法、激活函数(relu、gelu)这些。设计时的核心是“覆盖核心需求+保证高效”:
- 优先实现高频算子:挑选深度学习中最常用的操作,比如矩阵乘法(matmul,模型计算的核心)、激活函数(给模型加非线性能力)、池化(压缩数据维度),先保证基础功能能用。
- 支持混合精度:同一算子能处理FP16、FP32、BF16三种数据类型。混合精度的本质是“用更低精度做计算,用高精度存参数”,既能提升计算速度,又能节省内存,尤其适合GPU上的大规模训练。
举个通俗的例子:算子就像厨房的“厨具”,我们不用准备所有厨具,只需要把炒、煮、蒸这些核心功能的工具备好,就能做出大部分菜品;而混合精度就像“节能模式”,用更少的资源完成同样的工作。
3. 训练核心:自动微分的设计逻辑
自动微分是深度学习框架的“灵魂”——不用手动推导梯度公式,框架能自动算出每个参数的梯度,这也是模型能“自我学习”的关键。这个框架的自动微分设计,核心是“计算图+链式法则”:
简单说下设计思路:
- 前向传播时“记笔记”:当我们用张量做计算(比如y = sin(x1) * (x1 + x2)),框架会把每个操作(sin、加法、乘法)都记录下来,形成一个“计算图”。每个操作就像图里的一个节点,记录着输入输出和依赖关系。
- 反向传播时“算梯度”:训练时先算出最终损失(比如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差距),然后从损失开始,顺着计算图反向走。每个节点根据链式法则,算出自己对前一个节点的梯度,一直传到最开始的模型参数,最后用这些梯度更新参数。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就像算总账时,先记下每一笔开销(前向传播记操作),最后发现总开销超了,再回头看每一笔开销占多少比例(反向传播算梯度),从而知道该削减哪部分开支(更新参数)。
4. 模型训练:组件的整合思路
有了张量、算子和自动微分,还需要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训练流程。这部分的设计核心是“模块化”,让用户能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模型:
- 模型模块(nn.Module):把层(比如卷积层、线性层)和激活函数组合起来,比如一个简单的CNN模型,就是“卷积层→池化层→线性层→softmax”的组合,用户只需要定义层的顺序和参数,框架会自动处理数据流转。
- 优化器(SGD、Adam等):负责用自动微分算出的梯度更新参数。设计时支持多种优化器,因为不同模型适合不同的更新策略——比如简单模型用SGD足够,复杂模型用Adam能更快收敛。
- 数据工具(Dataset、DataLoader):解决“数据怎么喂给模型”的问题。Dataset负责读取数据,DataLoader负责批量处理、打乱顺序,避免模型训练时出现过拟合,同时提升计算效率。
5. 进阶功能:分布式与大模型推理的设计
框架还支持多机器多GPU训练和大模型推理,这部分的设计思路是“解决‘算力不够’和‘场景扩展’的问题”:
- 分布式训练:核心是“数据同步”。多台机器、多个GPU同时训练时,需要保证每个设备上的模型参数一致,所以设计时用了专门的同步机制(比如NCCL),让不同设备间能高效传递参数和梯度。
- 大模型推理:专门适配了主流的大语言模型(比如Llama、Qwen系列),核心是优化“计算效率”——比如用KV缓存减少重复计算,让大模型生成文本时又快又省内存。
四、藏在设计里的深度学习关键知识点
其实这个框架的设计过程,本质上是对深度学习核心知识点的落地。梳理下来,有几个关键点值得记住:
- 深度学习框架的核心三角:“张量(数据)+算子(计算)+自动微分(梯度)”,这三者是所有功能的基础,少了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模型训练。
- 效率优化的核心思路:要么“减少计算量”(比如混合精度、KV缓存),要么“提升并行度”(比如GPU加速、分布式训练),要么“降低依赖”(比如纯C++实现)。
- 易用性的关键:贴近用户习惯的API设计+模块化结构,让用户不用关注底层实现,只需要专注于模型逻辑。
- 扩展性的秘诀:核心功能做扎实,进阶功能按需添加。先实现CPU训练、基础算子这些核心功能,再逐步扩展GPU支持、分布式、大模型推理等场景。
五、项目核心介绍
Tiny_deeplearn 是一个基于 C++ 从零实现的轻量级深度学习训练框架,具有 PyTorch 风格的 API,支持 CPU 和 CUDA 运行,可用于神经网络训练与推理,还支持 LLM(如 llama/qwen/mistral 模型)的推理。
二、核心功能特点
- PyTorch 风格 API:采用与 PyTorch 相似的命名规范,如
Tensor、Functions、nn.Module、Optimizer等,降低使用门槛。 - 纯 C++ 实现:不依赖外部深度学习库,自主实现核心组件。
- 跨设备支持:可在 CPU 和 CUDA -enabled GPU 上运行。
- 混合精度:支持 FP16、FP32、BF16 精度计算。
- 分布式能力:支持多机多卡训练与推理。
- 丰富组件:包含
Dataset、DataLoader、data.Transform等数据处理组件,以及完整的神经网络层(如卷积、线性层)、优化器、损失函数等。
三、代码目录分类及核心文件说明
从提供的文件路径来看,项目目录结构主要包含以下核心部分:
1. src/ 目录(核心实现)
- TinyTorch.h:框架主头文件,包含核心组件的引用(如
Functions、Modules、Optimizer、Tensor等),是框架的入口。 - **Tensor/
**:张量(Tensor`)的核心实现,包括:Tensor.cpp:实现Tensor的创建(ones、zeros、rand等)、运算(加减乘除、反向传播等)、设备转换(CPU/GPU)等方法。TensorImpl.cpp:张量的底层实现,负责形状(shape)、步长(strides)、存储(storage)等管理,支持重塑(reshape)、展平(flatten)、维度调整(squeeze/unsqueeze)等操作。
- 其他核心模块:
Functions.h/Functions.cpp:实现基础运算函数(如add、sub、sin、relu、softmax、损失函数等),参考test/test_function.cpp中的测试用例。Modules.h:定义神经网络模块(如nn::Linear、nn::Conv2D、nn::Dropout、nn::Sequential等),参考demo/demo_mnist.cpp中的Net类实现。Optimizer.h:实现优化器(如RMSprop),参考demo/demo_optim.cpp中的使用示例。AutogradMeta.h:自动求导(autograd)的元数据管理,支持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2. demo/ 目录(示例代码)
- demo.h:声明演示函数(如
demo_autograd、demo_module、demo_mnist等)。 - demo_optim.cpp:展示优化器的使用,通过多项式拟合示例演示模型训练过程(类似 PyTorch 教程)。
- demo_mnist.cpp:实现 MNIST 数据集的神经网络模型(包含卷积层、全连接层等),参考 PyTorch 的 MNIST 示例。
- demo_ddp.cpp:分布式训练示例,基于
Net类实现多卡训练。 - main.cpp:演示入口,调用各类演示函数。
3. test/ 目录(测试代码)
- test.cpp:测试入口,初始化设备并运行所有测试。
- test_function.cpp:测试基础运算函数的正确性(如
add、sub、mseLoss、softmax等),验证前向计算和反向传播结果。
4. 其他
- 编译配置:通过 CMake 管理,支持 Linux、MacOS、Windows 系统,依赖 C++17 及以上编译器,可选 CUDA Toolkit 11.0+。
四、快速使用
以 MNIST 示例为例,运行步骤如下:
cd demo/bin
./Tiny_deeplearn
通过上述目录和组件,Tiny_deeplearn实现了一个轻量但功能完整的深度学习框架,适合学习和研究深度学习框架的底层实现原理。
If you need the complete source code, please add the WeChat number (c17865354792)
五、设计总结:轻量框架的核心逻辑
回过头看,这个小型深度学习框架的设计,没有复杂的技巧,核心就是“抓本质、做减法、兼顾实用性”:
- 抓本质:聚焦深度学习的核心流程——数据输入→模型计算→梯度更新→参数迭代,所有模块都围绕这个流程展开,不做无关功能。
- 做减法:去掉冗余依赖和复杂封装,用最简洁的结构实现核心功能,让底层逻辑一目了然。
- 兼顾实用性:不因为“轻量”就牺牲关键功能,CPU/GPU支持、分布式训练、大模型推理这些常用场景都能覆盖,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说到底,深度学习框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刚好满足需求且易懂”。这个小型框架的设计之旅,也告诉我们:理解深度学习的底层逻辑,比死记硬背API更重要。当我们知道“张量为什么这么设计”“梯度是怎么算出来的”,再用任何框架时,都会更得心应手。
Welcome to follow WeChat official account【程序猿编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