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气候特征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球,是一种季节性明显、局地性强,且来势凶猛、持续时间短,以机械性伤害为主的气象灾害。中国冰雹等级分为四类,即小冰雹(直径<5 mm),中冰雹(5 mm≤直径<20 mm),大冰雹(20 mm≤直径<50 mm)和特大冰雹(直径≥50 mm)。
中国冰雹分布的特点是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青藏高原为冰雹高发区,年冰雹日数一般有3~15 d;云贵高原、华北中北部至东北地区及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为相对多雹区,有1~3 d;秦岭至黄河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四川盆地、新疆南部为冰雹少发区,在1 d以下。在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有南北两支多雹地带。北支从青藏高原北部出祁连山、六盘山,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连接,再延伸到冀北及东北三省,形成中国最长、最宽的一条降雹带。南支则从云贵地区延伸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及山东地区。一般来说,北支的降雹日比南支要多。
年冰雹日数极大值分布特点与年冰雹日数分布特点基本相同:山地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一般有15~30 d,部分地区超过30 d,其中西藏那曲达53 d;云贵高原及湖南大部分地区、华北中北部至东北地区、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一般有3~15 d,局部地区超过15 d,其中新疆巴音布鲁克20 d,昭苏32 d;华北平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在3 d以下。
中国降雹的天气条件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成片的雹区主要发生在春、夏、秋三季,其中尤以4—7月最多,占总数的70%,并且有规律地随时间由南向北推移。降雹还有明显时间分布,大约90%的降雹发生在午后至夜间。
春季,青藏高原中东部、云贵高原、华北北部、东北东南部和北部及新疆的西部和北部山区为多雹区,季冰雹日数一般为0.5~3 d;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及四川盆地春季是一年中降雹最集中的一个季节,季冰雹日数为0.1~0.5 d。
夏季降雹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华北北部至大兴安岭一带地区,季冰雹日数一般有1~3 d,其中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有3~10 d,西藏的班戈、那曲均为23 d;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及四川盆地夏季很少有冰雹出现。
秋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冰雹日数明显减少。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秋季冰雹日数一般为1~5 d,那曲达9.3 d;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分地区及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冰雹日数有0.3~1 d,新疆昭苏为2.0 d;南方大部分地区基本无降雹。
从冰雹的年代际变化看,1961—2005年,中国冰雹高发期出现在20世纪60—80年代,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年冰雹发生频次平均值为1270站日,平均每站2.1 d;1976年最多,为1611站日,平均每站2.6 d;2000年最少,为744站日,平均每站仅1.2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