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网络模型(通信方向)
OSI网络模型由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提出,其主要目的为将复杂的网络通信过程分为七个层次,使得每层可以独立设计、标准化接口、互相协作。
一、OSI七层结构概况
| 层级 | 名称 | 主要功能 | 常见协议 | 
|---|---|---|---|
| 7 | 应用层 | 面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 HTTP、FTP、SMTP、SNMP、DNS | 
| 6 | 表示层 | 数据格式转换、加密、压缩 | JPEG、SSL、TLS | 
| 5 | 会话层 | 建立、维护、管理会话 | NetBios、RPC | 
| 4 | 传输层 | 端到端数据传输,流量控制,差错校验 | TCP、UDP | 
| 3 | 网络层 | 路由选择与寻址、逻辑寻址 | IP、ICMP、OSPF | 
| 2 | 数据链路层 | 成帧、物理寻址、错误检测 | MAC、ARP、PPP、VLAN | 
| 1 | 物理层 | 比特流传输 | 
在实际网络通信中,常用TCP/IP 五层模型
二、数据封装和解封
- 应用数据需要经过每一层处理之后才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端
 - OSI把每一层数据称为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
 - TCP/IP根据不同层分别使用了段、包、帧、比特
 - 逐层向下传递数据,并添加报头和报尾的过程称为封装
 - 反之、接收方需要逐层向上传递数据,称为解封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