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形式指示” vs LLM 的提示工程
在当今LLM已经无处不在的时代,可能最重要的不是机器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如何与机器对话。而在二十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语言不只是为了描述世界,还可以让世界在你周围显现。令人惊讶的是,这个被称为“形式指示(Formale Anzeige)”的哲学概念,与今天的 LLM(大型语言模型)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之间,有着深刻的结构相似性。
海德格尔的问题:语言不只是“定义”,而是“引导”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存在”——但“存在”不能像桌子、苹果那样能被我们定义,因为我们已经在“存在”之中。这就像问鱼:“水是什么?”——鱼无法客观回答,因为它就在水里。
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方法:形式指示(formale Anzeige)。它不是去“说明”某个概念,而是指引人去体验那个概念所显现的存在状态。例如:
“焦虑”不是一种具体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让我们发现自己“被抛入存在”的方式。
这句话不是定义,而是邀请你去进入这种体验。形式指示的功能,就是唤起一种理解的处境,而不是提供知识。换句话说,
海德格尔希望语言“让我们看见”,而不是“告知我们”。
大语言模型的问题:提示不只是命令
现在,让我们跳到 2020 后的年代。大型语言模型(LLM)如 GPT、Claude、Gemini 等,能够写作、回答、推理。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
模型的表现,取决于你如何“提示”(prompt)它。
一个冷冰冰的指令式提示,比如:
“解释海德格尔的焦虑概念。”
通常会得到百科式答案。而一个更具语境的提示,比如:
“设想你正处于一种没有对象、但世界本身让你不安的状态。
用这种体验去说明海德格尔所说的‘焦虑’。”
生成结果会立刻变得深刻、细腻,甚至带有现象学的风格。为什么?
因为 LLM 的语言生成并不是逻辑推理,而是语义场的激活(semantic field activation)。它通过提示中隐含的语境,形成一个“理解的地平线”,然后在这个语境中生成语言。换句话说:
LLM 并不是知道“答案”,而是在语境中生成了“理解”。
哲学的“引导”与算法的“激活”
| 对比维度 | 海德格尔的“形式指示” | LLM 的提示工程 |
|---|---|---|
| 目标 | 引导人理解存在 | 引导模型生成语义 |
| 方式 | 指示一种存在状态,而非定义 | 设定语境与角色,而非命令输出 |
| 意义机制 | 意义在体验中显现 | 意义在语境中生成 |
| 语言功能 | 引导理解(Leitung) | 激活语义分布(Activation) |
| 成功条件 | 理解者进入处境 | 模型“进入”语境状态 |
于是,形式指示之于人类理解,正如 Prompt 之于人工智能语义生成。两者都是让“意义发生”的机制,而非信息传输的工具。
提示工程:一种“存在论的设计”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的提示工程不只是“技巧”,而是一种语义建构的艺术,甚至是“存在论的设计(ontological design)”。一个好的提示,就像一个好的哲学问题——它不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对方进入一个新的理解空间。例如,如果你要让LLM生成一段具有哲学深度的思考,不应说:
“请写一篇关于时间的哲学文章。”
而可以说:
“设想你正在经历一个瞬间,它既已过去,又未完全离开。
在这种体验中,‘时间’是什么?”
这样的提示,不仅能让模型生成更丰富的语言,也让AI进入一种‘存在性的说话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在用形式指示的方式设计语义空间。
语言不是控制,而是同在
海德格尔提醒我们:语言不是一个“工具”,而是我们“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同样,当我们与AI对话时,Prompt 也不是“编程命令”,而是建立共在关系(Mitsein)的桥梁。LLM 之所以能生成富有理解力的内容,并不是因为它有“意识”,而是因为它在语境中模拟了理解的展开 —— 正如人类通过语言来展示与世界的同在。
从哲学到实践的回环
“形式指示”让人类理解“如何去理解”;
“提示工程”让机器“学会在语境中生成理解”。
一个是现象学的语言革新,
一个是人工智能的语义革命。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新的问题:在语言的地平线上,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生成。
于是,也许可以说:
每一个优秀的 Prompt,都是一场现代的“形式指示”——它不在告诉AI“该做什么”,而是在引导它“如何存在于一个意义正在生成的世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