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tCode 412 - Fizz Buzz


文章目录
- 摘要
- 描述
- 题解答案
- 题解代码分析
- 1. 定义结果数组
- 2. 从 1 循环到 n
- 3. 判断逻辑顺序
- 4. 默认输出数字
- 示例测试及结果
- 时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
- 总结
摘要
这道题其实是很多人入门算法时的经典“Hello World”级别的逻辑题——Fizz Buzz。它看起来很简单,但却经常被面试官用来考察你对逻辑判断、代码结构清晰度以及边界条件处理的习惯。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会从实际开发的思维出发,聊聊怎么用 Swift 实现一个干净、清晰、可扩展的 Fizz Buzz,同时结合一些真实的使用场景,比如日志输出、系统监控状态显示等,帮你理解这类“规则映射”的问题其实在工程里非常常见。

描述
题目要求我们给定一个整数 n,然后从 1 到 n 输出一个字符串数组。规则如下:
- 如果当前数字能被 3 整除,就输出
"Fizz" - 如果能被 5 整除,就输出
"Buzz" - 如果能同时被 3 和 5 整除,就输出
"FizzBuzz" - 如果都不是,就输出数字本身(转成字符串)
举个例子:
输入: n = 15
输出:
["1","2","Fizz","4","Buzz","Fizz","7","8","Fizz","Buzz","11","Fizz","13","14","FizzBuzz"]
其实这题的本质就是一个多条件分支判断问题,但因为是一个有序循环 + 多重条件输出的逻辑模式,它和很多“规则驱动型输出”的开发任务是一样的,比如:
- 根据数值范围动态输出日志级别(INFO / WARN / ERROR)
- 根据配置状态动态拼接输出字符串
- 定时任务里判断条件输出不同命令

题解答案
这道题的核心逻辑是 循环判断 + 字符串拼接。
一个清晰的实现方式如下:
class Solution {func fizzBuzz(_ n: Int) -> [String] {var result: [String] = []for i in 1...n {if i % 3 == 0 && i % 5 == 0 {result.append("FizzBuzz")} else if i % 3 == 0 {result.append("Fizz")} else if i % 5 == 0 {result.append("Buzz")} else {result.append(String(i))}}return result}
}
这段代码的思路非常直观,和你自然思考的顺序一致:
先判断最特殊的情况(3 和 5 同时整除),再分别判断 3、5 的倍数,最后处理默认情况。
题解代码分析
我们拆开看下上面的实现:
1. 定义结果数组
var result: [String] = []
这是用来存储每个位置的结果字符串。
Swift 的数组是动态增长的,所以直接 append 即可。
2. 从 1 循环到 n
for i in 1...n {...
}
1...n 是闭区间,代表从 1 一直到 n。
每一次循环我们就处理一个数字。
3. 判断逻辑顺序
if i % 3 == 0 && i % 5 == 0 {result.append("FizzBuzz")
} else if i % 3 == 0 {result.append("Fizz")
} else if i % 5 == 0 {result.append("Buzz")
} else {result.append(String(i))
}
这里的判断顺序非常关键。
我们必须先判断 3 和 5 同时整除的情况,否则 15 会在前面的 i % 3 == 0 被提前拦截,输出 "Fizz" 而不是 "FizzBuzz"。
一个常见的面试坑就在这里:如果写成
if i % 3 == 0 {result.append("Fizz")
} else if i % 5 == 0 {result.append("Buzz")
} else if i % 3 == 0 && i % 5 == 0 {result.append("FizzBuzz")
}
那 "FizzBuzz" 的情况永远不会被触发。
这体现了条件判断中优先级设计的重要性。
4. 默认输出数字
当不满足以上任意条件时,就直接把 i 转为字符串输出。
示例测试及结果
我们来实际跑一下 Demo:
let solution = Solution()print(solution.fizzBuzz(3))
// 输出: ["1", "2", "Fizz"]print(solution.fizzBuzz(5))
// 输出: ["1", "2", "Fizz", "4", "Buzz"]print(solution.fizzBuzz(15))
// 输出: ["1", "2", "Fizz", "4", "Buzz", "Fizz", "7", "8", "Fizz", "Buzz", "11", "Fizz", "13", "14", "FizzBuzz"]
可以看到结果完全符合预期。
如果你把这个逻辑嵌到 App 或日志系统中,比如:
for word in solution.fizzBuzz(15) {print("[Log] -> \(word)")
}
控制台会打印出一串规律性的字符串,非常直观。
这类逻辑其实在数据监控、调试日志中经常出现。
时间复杂度
整个算法的循环是从 1 到 n,每次判断常数时间内完成。
因此时间复杂度为:
O(n)
即随输入规模线性增长。
空间复杂度
我们需要存储一个长度为 n 的字符串数组,每个元素占用常数级空间。
所以空间复杂度为:
O(n)
总结
Fizz Buzz 虽然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但它考察的其实是:
- 逻辑顺序控制能力:判断顺序不对就会出错;
- 代码清晰性:条件简洁、无冗余;
- 边界意识:是否考虑到 n = 1 这种最小输入;
- 可扩展性:以后如果加更多规则,比如 7 的倍数输出 “Pop”,代码还能方便扩展吗?
如果你在写业务代码时经常会有类似“条件映射”逻辑(比如状态码、配置项、日志等级判断),
其实都能用类似的思路写出更干净、可读性更高的实现。
这就是 Fizz Buzz 这道题的真正价值:
不是考你“能不能写出来”,而是“写得是否清晰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