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网站建设推广番禺人才网官网入口
导语
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发表浙江大学联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重庆大学等团队的重磅研究(DOI: 10.1038/s41467-025-62501-7)。团队开创性地将导电聚合物“编织”进分子筛骨架,研发出新型电极材料,实现海水铀提取效率的指数级提升,为核电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技术突破。

核心突破
研究团队巧妙设计了一种新型电极材料,用于从海水中高效提取核能关键燃料——铀。其核心创新在于将导电聚合物(PEDOT)精准“编织” 进一种名为共价有机框架(COF) 的多孔晶体材料的纳米孔道内。这种COF预先经过改造,孔道内壁“挂满”了专门捕捉铀酰离子(UO₂²⁺)的“抓手”——偕胺肟基团。
解决关键瓶颈:传统吸附材料是电绝缘体,限制了电化学提取效率。本研究中,孔道内的PEDOT如同无数根“分子导线”,将整个COF框架变成一个导电网络,让每一个捕捉铀的“抓手”都能高效通电。
惊人性能:
在含铀模拟海水中,单次提取能力高达26.5克铀/克材料,是物理混合碳黑材料的4倍,是传统物理化学吸附方法的上百倍!
在真实海水环境中(铀浓度极低,约3ppb),经过56天连续运行,实现了17.4毫克铀/克材料的提取量,富集指数高达1.1×10⁷,是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之一。
提取过程无饱和度限制(随初始浓度升高而持续增加),选择性好,速度快,且电极可轻松再生,循环使用性能稳定。
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海水提铀本身:
从能源角度看,它为核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让海洋中沉睡的巨量铀资源变为可利用的战略储备,为清洁能源未来注入强心剂;
从材料科学角度,其“导电聚合物+功能性多孔材料”的分子级结合策略,为提升电驱动过程中活性位点的电化学可及性提供了普适性思路,可推广至金、锂等其他金属的提取,以及催化、能源存储等多个领域。
正如研究团队所言,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为设计具有更好活性位点电子可及性的电极材料提供了蓝图”,让电驱动过程的性能提升有了全新方向。未来,随着技术规模化应用,“向海洋要铀”或许将成为现实,为人类清洁能源事业开辟全新航道。

图1:导电材料与吸附材料混合程度的示意图

图2:铀电沉积电极材料的制备

图3:铀电沉积过程示意图

图4:铀平衡吸附量对比图

图5:铀电沉积过程机理研究

图6:铀吸附能力研究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