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图像分割项目
目录
一、先搞懂:图像分割到底在做什么?
二、分割的三层境界:从 “分类别” 到 “全解析”
1. 语义分割:给像素 “分大类”
2. 实例分割:给像素 “分个体”
3. 全景分割:“类别 + 个体” 全搞定
三、数据集:分割模型的 “练习题”
1. VOC 数据集:入门级 “练习题”
2. Cityscape 数据集:街景专属 “练习题”
3. COCO 数据集:复杂场景 “进阶题”
四、核心技术:怎么让特征图 “变回” 原图?
五、怎么判断分割得好不好?关键看这两个指标
1. 像素精度(PA):简单直接的 “正确率”
2. 交并比(IoU)与平均交并比(mIoU):更公平的 “重叠度”
六、结尾:新手入门的小建议
从像素贴标签开始:图像分割入门,这些基础得先搞懂
刚开始接触图像分割时,总觉得它和目标检测 “差不多”—— 不都是找图里的物体吗?直到自己试着给一张街景图做分割标注才发现:检测是 “框出哪有车”,而分割是 “标出每一个像素是不是车”,细粒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今天就把刚理清的图像分割核心知识拆成大白话,从 “是什么” 到 “怎么评”,新手入门应该能少绕点弯。
一、先搞懂:图像分割到底在做什么?
简单说,图像分割是 “给图片里的每一个像素贴标签” 的游戏 —— 比目标检测的 “找目标、画框框” 更细致。比如一张有猫和狗的图:
- 目标检测会输出 “猫在 (100,200) 到 (300,400)”“狗在 (500,200) 到 (700,400)” 的框;
- 图像分割则会给猫身上的每一个像素贴 “猫” 的标签,狗身上的贴 “狗”,背景的贴 “草地”“天空”,最后输出一张和原图一样大的 “标签图”(也叫掩膜)。
它的应用场景也特别实在:比如人像抠图(把人物像素和背景像素分开)、医学影像(标出肿瘤的每一个像素范围)、自动驾驶(区分路面、行人、车辆的像素区域)—— 本质都是 “像素级的分类”,这也是它和其他计算机视觉任务最核心的区别。
二、分割的三层境界:从 “分类别” 到 “全解析”
刚开始我以为分割就一种,后来才知道它分三层,一层比一层要求高,像升级打怪一样:
1. 语义分割:给像素 “分大类”
这是最基础的一层,核心是 “只分类,不分个体”。比如一张有三只猫的图,语义分割会把所有猫的像素都标成 “猫” 类,不会区分 “这只是橘猫 A,那只是黑猫 B”。就像给学生按 “年级” 分类,只知道是 “三年级”,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学生。
它的输出是一张 “类别掩膜”—— 每个像素对应一个类别(比如 0 = 背景、1 = 猫、2 = 狗),适合只需要 “知道图里有什么类别” 的场景,比如遥感图像分析(区分耕地、建筑、森林的像素区域)。
2. 实例分割:给像素 “分个体”
比语义分割多了一步 “区分个体”。还是三只猫的例子,实例分割会给橘猫 A 的像素标 “猫 - 1”,黑猫 B 标 “猫 - 2”,花猫 C 标 “猫 - 3”—— 既知道是猫,还知道是哪一只。就像给学生按 “班级 + 学号” 分类,能精准定位到具体个人。
但要注意:实例分割只关注 “可数的前景目标”(比如人、车、动物),像天空、草地这种 “不可数的背景”,它不管。适合需要 “区分个体” 的场景,比如 counting(数图里有多少只鸟)、工业质检(区分零件上的多个瑕疵)。
3. 全景分割:“类别 + 个体” 全搞定
这是最高层,把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结合起来 —— 既给背景像素分类(比如天空、路面),也给前景目标分个体(比如车 1、车 2、行人 1)。就像给整个校园的人按 “年级 + 班级 + 学号” 分类,再给校园里的树、楼按 “植物、建筑” 分类,一张图里所有像素都有 “类别 + 身份”。
比如自动驾驶的场景,全景分割能同时标出 “路面(语义类)”“车 1(实例 1)”“车 2(实例 2)”“行人 1(实例 3)”,让模型既能知道 “这是路面”,也能知道 “这两辆车是不同个体”,比单独用语义或实例分割更实用。
三、数据集:分割模型的 “练习题”
和所有深度学习任务一样,分割模型也需要 “练习题”—— 标注好的数据集。我整理了三个最常用的,新手入门先搞懂它们的区别就行:
1. VOC 数据集:入门级 “练习题”
适合刚开始练手,它分 4 大类、20 小类(比如 “动物” 类里有猫、狗、鸟),标注了语义和实例分割任务。数据量不算大:VOC 2007 有近万张图,VOC 2012 有两万多张,而且标注清晰,很多入门教程都用它。唯一缺点是场景比较简单,比如大多是单个或少数物体,复杂场景少。
2. Cityscape 数据集:街景专属 “练习题”
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街景场景,收集了 50 个城市的图,有春、夏、秋三个季节,还分早中晚不同时间段。类别很细,30 个类(比如 “路面” 还分普通路面、人行道、停车场),标注了 5000 张精细图(2975 张训练、500 张验证)和 2 万张粗略图。如果想做街景分割(比如自动驾驶里的路面检测),用它准没错。
3. COCO 数据集:复杂场景 “进阶题”
比前两个难一点,专门选 “日常复杂场景”—— 比如菜市场(人多、杂物多)、客厅(家具多、遮挡多),共 91 类,82 类有超过 5000 个实例。它的标注更贴近真实生活,比如一张图里可能有十几个人、好几件家具,还会有遮挡(比如人被桌子挡住一半),适合练模型的 “抗干扰能力”。
四、核心技术:怎么让特征图 “变回” 原图?
分割模型有个关键问题:卷积层会把图像越变越小(比如 224×224 的图,经过几次卷积会变成 7×7),但分割需要输出和原图一样大的 “标签图”—— 这就需要 “上采样”,最常用的就是转置卷积。
我用简单例子理解它:
- 普通卷积:像 “压缩饼干”,4×4 的输入图,用 3×3 卷积核,会输出 2×2 的小图(缩小);
- 转置卷积:像 “把压缩饼干撑开”,2×2 的输入图,用同样 3×3 卷积核,能恢复成 4×4 的图(放大)。
它的核心是 “逆转卷积的计算过程”—— 普通卷积是通过卷积核提取特征并缩小尺寸,转置卷积则是通过调整卷积核的权重和排列,让小尺寸的特征图 “还原” 成原图大小,这样才能给每一个像素贴标签。刚开始我总搞混 “转置卷积” 和 “普通卷积”,后来画了张对比图才明白:两者就像 “压缩” 和 “解压”,目的都是为了在 “提特征” 和 “出结果” 之间找平衡。
五、怎么判断分割得好不好?关键看这两个指标
练模型总得知道 “练得怎么样”,图像分割常用两个指标,不用算太复杂,理解核心逻辑就行:
1. 像素精度(PA):简单直接的 “正确率”
就是 “分对的像素数 ÷ 总像素数”,比如一张 100×100 的图,9000 个像素分对了,PA 就是 90%。优点是好算,缺点是 “偏科”—— 如果背景像素多(比如天空占 80%),哪怕只分对背景,PA 也会很高,体现不出前景分割的好坏。
2. 交并比(IoU)与平均交并比(mIoU):更公平的 “重叠度”
IoU 是 “预测对的像素区域和真实区域的重叠面积 ÷ 两者的总面积”,比如预测的 “猫” 区域和真实猫区域重叠了 80%,IoU 就是 80%。mIoU 则是所有类别的 IoU 取平均,能避免 PA 的 “偏科” 问题,比如背景类 IoU 高、前景类 IoU 低,mIoU 会直接反映出来,是分割任务的 “核心指标”。
我刚开始算 mIoU 时,对着公式发呆,后来用 “画圈圈” 理解:把预测区域和真实区域画成两个圈,重叠部分越大、总面积越小,IoU 越高,分割得就越准。
六、结尾:新手入门的小建议
今天啃完这些基础,最大的感受是:图像分割看似复杂,其实是 “像素级的分类游戏”—— 先搞懂 “给像素贴标签” 的核心,再分清三层境界、认全常用数据集、理解转置卷积的作用,基础就稳了。
下次再看分割模型的代码时,不妨先问自己:它用的是哪类分割(语义 / 实例 / 全景)?用的什么数据集?上采样用的是转置卷积吗?想清楚这些,再调参数会更有方向。如果有同样刚入门的朋友,欢迎交流怎么用 VOC 数据集练第一个语义分割模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