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后端进行ai coding实践系列二】记住规范,记住内容,如何使用iflow进行上下文管理
轻松记住代码编码规范:从目的到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明确核心目的:为何要记住编码规范?
在团队开发中,“记住代码编码规范” 从来不是单纯的 “死记硬背任务”,而是为了实现三个关键目标:保证代码一致性,避免不同开发者写出风格迥异的代码,让后续维护时大家能快速看懂彼此的逻辑;降低沟通成本,不用再为 “变量该用驼峰还是下划线”“接口返回格式怎么定” 反复争论;减少出错概率,规范中藏着无数前辈踩过的坑,比如异常处理规范能避免遗漏关键错误场景,遵循规范就是避开潜在 bug。
但现实往往是:刚记住 “枚举要大写”,转头写 Controller 又忘了接口命名规则;团队定好的规范文档存进共享盘,开发时急着写功能根本没时间翻;新成员加入后,更是要花大量时间重新熟悉各种规则。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三个核心问题:如何才能真正记住编码规范?怎样始终保持对规则的遵循?用什么方式处理这套规则才更高效合理?带着这些痛点,我们来拆解解决方案。
二、先懂 “上下文”:找到记规范的 “辅助锚点”
要解决记规范的难题,首先得理解 “上下文信息” 的价值 —— 它就像记规范的 “辅助锚点”,帮我们把零散的规则和具体场景绑定。
所谓上下文,就是一个行为或决策所处的 “周边环境与约束条件”,这些信息会默认伴随行为存在。就像去相亲时,你的年龄、职业、购房情况(自身条件),以及希望对方性格开朗、有稳定工作(择偶标准),都是相亲的 “上下文”。有了这些信息,你不用反复回忆 “我要找什么样的人”,就能快速判断是否契合;编码规范的记忆,同样需要这样的 “上下文”。
对代码规范来说,“上下文” 就是项目对应的规范文件 —— 把规范和项目直接绑定,开发时不用再凭空回忆 “公司 Java 项目的 Controller 该怎么写”,只要查看项目自带的规范文档,就能明确当前场景下的规则,这是记住规范的第一步:用 “场景绑定” 代替 “单纯记忆”。
三、核心解决方案:用 iflow 把规范 “装” 进项目
知道了要靠 “项目绑定规范” 建立上下文,接下来就是具体落地:如何让每个项目都自带专属规范?答案是借助 iflow 工具,只需简单配置就能实现。
当你新启动一个 Java 项目,第一步先在项目根目录执行 iflow 命令。执行完成后,项目里会自动生成一个.iflow文件夹,文件夹中藏着关键配置文件settings.json—— 这就是我们绑定规范的 “入口”。

你需要做的操作很简单:打开settings.json,找到contextFileName选项,在这个选项中配置规范文件的名称(比如 “java-project-spec.md”)。之后,把项目对应的编码规范文档(建议用 Markdown 格式,易编辑、层级清晰)放到.iflow文件夹下,和settings.json同级。
这样一来,无论你隔多久回到这个项目,或是新成员接手项目,只要打开.iflow文件夹,就能直接看到当前项目的编码规范,相当于把规范 “装” 进了项目,再也不用怕记混或遗漏规则。
四、细化规则:该记住哪些具体规范?
配置好规范文件的存储路径后,下一步就是明确:Java 项目的规范文档里该写些什么?不用追求 “大而全”,按模块拆分更易记、更实用。
结合 Java 项目的开发场景,我通常会把规范拆成四大核心模块:
-
枚举规范:比如枚举类命名要以 “Enum” 结尾(如 “UserStatusEnum”),枚举值用大写字母 + 下划线(如 “NORMAL”“DISABLED”),必须包含 “code” 和 “desc” 字段对应编码与描述;
-
Controller 规范:接口路径要带版本号(如 “/api/v1/user/list”),请求参数必须用 DTO 接收,返回结果统一封装成 Result 对象(包含 code、msg、data 字段);
-
Service 规范:Service 接口命名要以 “I” 开头(如 “IUserService”),实现类后缀为 “ServiceImpl”,业务逻辑中异常要抛自定义异常(如 “BusinessException”),不直接抛 RuntimeException;
-
Error 规范:错误码要分模块(如 “1000-1999” 对应用户模块错误),自定义异常必须包含错误码和错误信息,全局异常处理器要捕获所有自定义异常并统一返回格式。
当然,这些只是通用参考,具体内容要根据团队或项目的实际要求调整 —— 核心原则是 “按模块拆分”,让规范更有条理,看的时候能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五、规范来源:两种方式快速获取规范文件
可能有人会问:规范文档该怎么来?不用从零开始写,两种方式就能高效获取:
第一种是 “人工录入 + 提示词优化”。如果团队已有成熟的规范文档,直接把内容整理成 Markdown 格式即可;整理时可以加一些 “场景提示词”,比如在枚举规范后加一句 “【提示:如果枚举需要前端下拉展示,desc 字段要写用户能看懂的中文,避免技术术语】”,让规范更贴合实际开发场景。
第二种是 “用 iflow 提取 + 微调”。如果你暂时没有现成规范,可以打开 iflow 工具,输入提示词(比如 “提取 Java 项目中 Controller、Service、枚举、Error 的编码规范,要求符合阿里 Java 开发手册”),iflow 会根据提示词生成初步的规范内容。之后你再结合项目特点做微调(比如补充团队特有的错误码规则),就能快速得到可用的规范文档 —— 这一步可以参考上一篇提到的 iflow 增删改查操作,效率更高。
六、结论:记住规范的关键是 “让规则触手可及”
其实,记住编码规范的核心,从来不是 “靠大脑硬记”,而是 “建立一套让规则触手可及的机制”:
先明确记规范是为了保证代码一致性、降低沟通成本;再用 “上下文绑定” 的思路,把规范和项目关联;接着用 iflow 工具完成配置,让每个项目自带规范文件;然后按模块拆分规范内容,让规则更易查;最后通过两种高效方式获取规范文档 —— 这套流程下来,你不用再反复背诵规则,开发时只要打开项目里的.iflow文件夹,就能随时查看对应规范,真正实现 “轻松记规范,高效写代码”。
从今天开始,新启动项目时不妨试试这套方法,用工具帮你减轻记忆负担,把更多精力放在核心业务逻辑上。
参考文章
阅读官网上下文记忆
【Java后端进行ai coding实践系列一】如何使用ai coding实现计划任务增删改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