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run、SM、DC三种同步模式
在 EtherCAT 总线通信中,同步模式是确保主站与从站数据交互时序一致性的核心机制,直接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和同步精度。常见的同步模式包括Freerun(自由运行)、SM(Sync Manager,同步管理器) 和DC(Distributed Clocks,分布式时钟) 三种,它们在适用场景、实现原理和性能特点上有显著差异。以下结合技术细节和实际应用场景,对三种模式进行系统分析:
一、Freerun(自由运行模式):简单异步,无需同步
1. 原理与特点
Freerun 模式是最基础的同步方式,无需主站或从站进行主动的时序协调。从站按照自身的内部时钟独立运行,主站通过 EtherCAT 帧发送数据时,从站接收到帧后立即处理(如读取输出数据、更新输入数据),无需等待外部同步信号。
- 主站与从站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同步,数据交互的触发完全依赖帧的到达时间。
- 从站内部逻辑(如 IO 刷新、传感器采样)的执行时机由自身定时器或程序流程决定,与主站周期无直接关联。
2.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实现简单,无需配置同步参数(如 DC 时钟、SM 触发信号),适合低成本、低实时性要求的场景(如简单的 IO 监控)。
- 对硬件和软件的时钟精度要求低,从站无需复杂的时钟校准逻辑。
局限性:
- 同步精度差:主站发送周期与从站执行周期可能存在累积偏差,数据交互的延迟不确定性大(通常在百微秒到毫秒级)。
- 不适合多从站协同场景:多个从站之间的动作时序可能出现错位(如流水线设备的多轴联动)。
3. 典型应用
- 低速、非实时的监控系统(如温湿度采集)。
- 简单的单机设备控制(如小型传送带启停)。
二、SM(Sync Manager,同步管理器)模式:基于帧触发的半同步
1. 原理与特点
SM 模式是 EtherCAT 中最常用的同步方式之一,通过主站发送的同步帧(Sync Frame)触发从站的数据交互,核心依赖从站的 “同步管理器” 模块(即 SM,用于管理数据缓冲区的读写时机)。
- 主站按固定周期发送同步帧(通常与过程数据帧绑定),从站配置为 “同步模式” 后,仅在接收到同步帧时才执行数据刷新(如将 SM 输出缓冲区的数据写入 IO,或从 IO 读取数据到 SM 输入缓冲区)。
- 从站的内部逻辑(如 PLC 程序、传感器采样)可与同步帧的触发时序绑定,确保数据处理与主站周期对齐。
2. 关键机制:同步帧与 SM 缓冲区
- 同步帧:主站发送的特殊 EtherCAT 帧(通常携带
APWR或FPRD命令),从站通过识别帧中的同步标识(如AL Event Code)触发同步动作。 - SM 缓冲区:从站为每个 SM 配置 “输入 / 输出” 方向,同步帧触发时,从站自动完成 “主站→SM 输出缓冲区→从站 IO” 或 “从站 IO→SM 输入缓冲区→主站” 的数据传输。
3.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同步精度中等(通常可达微秒级),满足多数工业控制场景(如普通机床、包装设备)。
- 实现灵活:主站可通过调整同步帧周期(如 1ms、100μs)适配不同实时性需求,从站无需复杂时钟校准。
局限性:
- 依赖主站同步帧的传输延迟:若主站到各从站的网络延迟不一致(如长距离布线),可能导致从站间同步偏差。
- 对网络抖动敏感:同步帧的发送抖动(如主站负载波动)会直接影响从站的触发时机。
4. 典型应用
- 中等实时性要求的生产线(如电子组装线的电机调速)。
- 多从站协同场景(如 conveyor 系统的多段速度同步)。
三、DC(Distributed Clocks,分布式时钟)模式:高精度全局同步
1. 原理与特点
DC 模式是 EtherCAT 的 “王牌” 同步技术,通过全局统一时钟实现所有从站的微秒级甚至纳秒级同步。其核心是将主站的时钟作为基准,所有从站通过校准算法将本地时钟与主站时钟对齐,再基于统一时钟触发数据交互和动作执行。
- 时钟校准过程:主站通过 “延迟测量帧” 计算每个从站与主站的链路延迟,再通过 “时钟同步帧” 发送基准时间,从站根据延迟和基准时间调整本地时钟(通常是硬件定时器),最终实现全系统时钟偏差小于 100ns。
- 同步触发:从站可配置为在特定的全局时间点(如每个 1ms 的整数倍时刻)执行数据刷新或动作(如 IO 输出、脉冲发送),与主站的周期完全无关,仅依赖全局时钟。
2. 关键机制:时钟校准与触发
- 延迟补偿:主站测量从站到主站的往返延迟,计算单程延迟后,从站在接收主站时钟时自动补偿该延迟,确保本地时钟与主站 “零偏差”。
- PLL 锁相环:从站内部通过硬件 PLL(锁相环)将本地时钟与主站时钟的频率和相位锁定,即使主站时钟有微小波动,从站也能实时跟踪。
- 同步事件:主站可通过配置从站的 “DC 触发事件”(如
SYNC0、SYNC1信号),指定在全局时间的特定时刻触发 SM 数据传输或 IO 动作。
3.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 同步精度极高(纳秒级),适合高实时性、多轴协同场景(如机器人、CNC 加工中心)。
- 抗干扰能力强:从站动作基于本地校准后的时钟,不受网络延迟或主站发送抖动影响。
- 支持分布式控制:多个从站可在同一全局时间点执行动作(如多轴插补运动),无需依赖主站帧触发。
局限性:
- 实现复杂:需要从站硬件支持 DC(如专用时钟芯片),且需配置延迟测量、时钟校准等参数。
- 对硬件要求高:从站需具备高精度定时器和 PLL 模块,成本略高于普通从站。
4. 典型应用
- 高精度运动控制(如六轴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 高速同步采集系统(如多传感器的同步数据采样)。
- 电力电子领域(如逆变器的相位同步)。
四、三种模式的对比与选型建议
| 维度 | Freerun 模式 | SM 模式 | DC 模式 |
|---|---|---|---|
| 同步精度 | 低(毫秒级) | 中(微秒级) | 高(纳秒级) |
| 实现复杂度 | 简单(无需配置) | 中等(需配置同步帧) | 复杂(需时钟校准) |
| 硬件要求 | 无特殊要求 | 支持 SM 模块 | 支持 DC 时钟(PLL、定时器) |
| 适用场景 | 低速监控、简单控制 | 中等实时性生产线 | 高精度运动控制、协同系统 |
| 抗干扰能力 | 差(依赖帧传输) | 中(受网络抖动影响) | 强(基于本地时钟) |
选型原则:
- 若系统无实时性要求,优先选 Freerun 模式(低成本、易实现)。
- 若需中等同步精度(微秒级)且成本敏感,选 SM 模式(依赖同步帧,平衡性能与成本)。
- 若需高精度协同(如多轴同步),必须选 DC 模式(牺牲复杂度换取纳秒级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