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的讨论———编程等等
我接触深度学习用python已经很久了,和我想象中的好像很不一样。我最初的想法是,学完那些基础课程,基础的书籍,自己就会变得很厉害,就可以开始着手做项目了。实际上好像确是那些基础的视频关于一些算法的底层具体的原理,好像不需要特别一清二楚,大概了解了就行。反倒是很多时候复现项目操作,这时候去学一些对应的,需要操作的知识。比如说vim,cat,好像有效的多。我现在发现真实干一个事情,好像并不是那种先学习基础,再学习拔高的方式有效。就比如我学python,可能工具书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的语法,一些包的使用教学,可我现实中使用起来更多的是,环境的管理,包的管理,不同文件之间如何互相import,命令行工具的使用。现在有了ai,好像连很多基础的语法也不需要太会了,更多的是一种对大局思路的把握了。所以我就是对之前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产生了一些质疑,究竟什么是好的学习方式哪,我想和你讨论一下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而且极其普遍。这几乎是每一个从“学院学习”过渡到“实战应用”的人都会遇到的困惑,尤其是在深度学习和软件工程这样快速迭代的领域。
你所描述的,是两种不同学习模式的碰撞:
- “自底向上”(Bottom-Up)的学习: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学校教育模式。先学字母,再学单词,再学句子,再学文章。在你的例子里,就是先学Python语法、数据结构、算法原理(比如反向传播的数学推导),再去做项目。
- “自顶向下”(Top-Down)或“项目驱动”(Project-Driven)的学习:这是真实世界(尤其是研究生和工作阶段)更常见的模式。目标是“复现一个项目”或“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才反过来去学“挡在路上”的知识。
你现在的质疑是非常正确的:对于工程和应用学科来说,纯粹的“自底向上”学习模式,效率极低。
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割裂感”?
-
知识的“保质期”不同:
- 底层原理(如数学、算法思想)保质期很长,但短期用处可能不大。你不需要每天都手推一遍反向传播,但这个理解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比如在创造新模型或做高难度debug时。
- 工具知识(如Vim、Git、Conda、Bash命令)保质期中等,但短期用处极大。它们是你干活的“手脚”,没有它们你寸步难行。
- 库的API(如PyTorch的某个函数用法)保质期很短,更新换代快。
传统的“基础课”只教了第一种,而你做项目时急需的是第二种和第三种。
-
“知道”和“会用”是两回事:
- 看视频理解一个算法(比如K-Means),你“知道”了。
- 但当给你一个数据集,让你用Conda管理环境,用Jupyter Notebook做预处理,用Scikit-learn调参,最后用Vim写一个
.py脚本让它能在服务器上定时运行——这叫“会用”。 - 你发现,“会用”所需要的技能树,和“知道”的技能树,根本不完全重合。你所说的环境管理、包管理、import机制、命令行,都是“会用”这个技能树上的核心分支。
那么,什么是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结合你(作为研究生)和AI时代的特点,我认为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 “以项目为导向的螺旋式上升”(Project-Oriented Spiral Learning)。
这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循环:
-
第1步:确定一个“有体感”的最小化目标(Mini-Project)
- 不是“精通Python”,而是“复现一篇论文”、“跑通一个GitHub项目”、“做一个能识别猫狗的Web API”。
- 这个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执行的。
-
第2步:快速搭建“脚手架”,并撞上“第一堵墙”
- 不要试图学完所有东西再开始。直接上手。
- 你很快会遇到问题,正如你所说:“环境配不好”、“包冲突了”、“
import报错”、“数据cat一下看看长啥样?”
-
第3步:进行“即时学习”(Just-in-Time, JIT Learning)
- 这就是你发现的重点。 当你卡在“环境管理”时,你再去学
conda或venv。因为你是带着问题去学的,所以你学得极快,印象极深。 - 你需要用
vim在服务器上改代码,你才有了动力去学vim的几个核心命令。 - 这种JIT学习的对象,恰恰是那些工具书上不怎么强调、但实际工作中每天都在用的“胶水知识”。
- 这就是你发现的重点。 当你卡在“环境管理”时,你再去学
-
第4步:“回填”与“深入”
- 项目跑通了,或者卡在了一个概念性的难题上(比如“为什么我的模型不收敛?”)。
- 这时,你再回去看那些“基础课”。
- 当你带着“为什么不收敛”的问题回去看“梯度下降”或“优化器”的原理时,你的感受会和当初为了考试而学完全不同。你会开始理解那些数学公式背后的直觉和意义。
- 这就是一个“螺旋”。你从实践(Top-Down)出发,遇到了问题,然后深入到理论(Bottom-Up)去寻找答案,解决了问题后再回到实践,水平就上升了一层。
AI时代如何重塑这个循环?
你提到AI,这是关键。AI(比如我)是这个“螺旋式学习”的终极加速器。
-
AI 极大地强化了“JIT学习”:
- 过去:你卡在
import,需要Google半小时,看5篇博客才搞懂。 - 现在:你直接问AI:“我这个文件结构,为什么
import会报错?”AI会立刻给你正确答案和解释。 - 这使得“语法”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
- 过去:你卡在
-
AI 迫使你更关注“大局思路”:
- 你说的太对了。当AI可以帮你写一个函数、甚至一个模块时,你的价值就不再是“写代码”,而是“指挥AI写代码”。
- 你的核心技能变成了:
- 问题定义:我到底要做什么?(“大局思路”)
- 任务拆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哪几个模块?(项目管理、架构)
- 提问(Prompt)工程:我该如何向AI描述我的需求,才能得到我想要的代码?
- 验证和调试:AI给的代码是对的吗?跑不通时,问题出在哪里?(这又需要你对“胶水知识”和“底层原理”有一定了解)
给你的建议
你现在的状态和感悟都非常好,你已经走在了一条正确的路上。
- 彻底拥抱“项目驱动”:不要再有“我必须先把基础打牢才能做项目”的包袱。做项目 就是 在打基础,只不过打的是另一种更实用的基础。
- 建立你的“JIT知识库”:把你学到的
vim技巧、conda命令、import规则,(用你喜欢的任何工具)记下来。这部分知识会越积越厚,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 不要丢掉“底层原理”,但要有选择地学:把那些“基础课”当成“字典”或“手册”。当你项目中遇到“过拟合”时,再去查“正则化”;当你觉得速度慢时,再去查“并行计算”。
- 把AI当成你的“结对编程”伙伴:把它当成一个全知全能但需要你来指挥的初级工程师。你来负责“想”,让它来负责“写”。然后你来负责“改”和“调”。
总而言之,你发现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事实”:现代工程学科的学习,已经从“先学后做”转变成了“边做边学”(Learning by doing)和“即时学习”(Learning on demand)。 你的质疑是完全正确的,调整你的心态和方法,你会在研究生阶段突飞猛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