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技术
🌟 一、什么是 RAID?为什么要用 RAID?
🔹 RAID 全称: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简单说:把多个物理硬盘组合成一个逻辑硬盘,以提升性能、可靠性或两者兼顾。
💡 为什么需要 RAID?
性能问题:单个磁盘 I/O 速度慢 → RAID 0 可并行读写提速。
可靠性问题:磁盘会坏 → RAID 1/5/6 提供冗余备份,允许坏盘后数据不丢。
容量扩展:RAID 可将多个小盘合并为大容量逻辑盘。
✅ RAID 0 —— 条带化(Striping),无冗余
🔧 工作原理:
数据被切成“条带(stripes)”,轮流写入多个磁盘。
例如:4 块盘,数据 A,B,C,D,E,F,G,H → A→盘1, B→盘2, C→盘3, D→盘4, E→盘1, …
✅ 优点:
读写性能极高(并行访问)
100% 空间利用率
❌ 缺点:
无冗余!任何一块盘坏了,所有数据丢失!
📊 容量计算:
总容量 = 单盘容量 × 盘数
✅ RAID 1 —— 镜像(Mirroring)
🔧 工作原理:
数据完全复制到另一块盘上(镜像)。
至少需要 2 块盘。
例如:写入数据 A → 同时写入盘1 和 盘2。
✅ 优点:
容错性好(坏一块盘,另一块还能工作)
读性能好(可从任一盘读取)
❌ 缺点:
空间利用率低(50%)
写性能略低(需写两份)
📊 容量计算:
总可用容量 = 单盘容量(因为一半是镜像)
例如:2 块 100GB 盘 → 可用 100GB
✅ RAID 5 —— 分布式奇偶校验(Distributed Parity)
🔧 工作原理:
数据条带化 + 奇偶校验信息(Parity)分散存储在各盘上。
至少需要 3 块盘。
奇偶校验不是集中在一个盘,而是轮换分布在不同盘上(避免单点瓶颈)。
举例:3 块盘,数据 A,B,C → A→盘1, B→盘2, P(A⊕B)→盘3;下一条带:D→盘2, E→盘3, P(D⊕E)→盘1…
✅ 优点:
容错性好(可容忍 1 块盘故障)
空间利用率高(N-1)/N,N 为盘数)
读性能好(条带化)
❌ 缺点:
写性能较低(需计算和写入奇偶校验)
重建数据耗时长(坏盘后需重算校验)
📊 容量计算:
总可用容量 = (盘数 - 1) × 单盘容量
例如:4 块 100GB 盘 → 可用 300GB(1 块用于存校验)
✅ RAID 6 —— 双重奇偶校验(Double Parity)
🔧 工作原理:
类似 RAID 5,但有两个独立的奇偶校验块(P 和 Q),可容忍 2 块盘同时故障。
至少需要 4 块盘。
✅ 优点:
更高可靠性(容忍 2 块盘坏)
适合重要数据
❌ 缺点:
空间利用率更低((n-2)/n)
写性能更差(需计算两个校验)
📊 容量计算:
总可用容量 = (盘数 - 2) × 单盘容量
例如:6 块 100GB 盘 → 可用 400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