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分:无功、有功,功率因数
吸收感性无功,即发出容性无功;发出感性无功,即吸收容性无功

无功功率的符号约定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 QQ 通常采用以下符号约定:
感性无功被视为正值(Q>0),表示吸收感性无功(或等价于发出容性无功)。
容性无功被视为负值(Q<0),表示吸收容性无功(或等价于发出感性无功)。
从设备吸收无功功率的角度(设Qabs为吸收的无功):
设备吸收 Qabs>0:吸收感性无功(感性负载)。
设备吸收 Qabs<0:吸收容性无功(容性负载)。
————————————————————————————
感性负载(电抗)消耗感性无功,发出容性无功;
容性负载(电纳)消耗容性无功,发出感性无功
从设备发出无功功率的角度(设 Qout 为发出的无功):
Qout=−Qabs
发出 Qout>0:发出感性无功(容性负载)。
发出 Qout<0:发出容性无功(感性负载)。
jp35:
1.通过线路末端加装并联电抗器,吸收过剩的感性无功,可抑制容升效应。
————
2.电力线路并联电纳,发出感性无功功率,呈容性。
个人:
并联电容好像可以提高功率因数 cosf(?不确定)
jp40:
1.串联电容器:
串联电容减小线路电抗,将其串联在阻抗较大的线路(轻载线路)上,可以起到转移其他重载线路上功率的作用。
2.串联电抗器:
串联电抗增大线路电抗,将其串联在阻抗较小的线路(重载线路)上,起到限流作用,避免该线路过载。
功率因数
:
核心结论
记忆这个关系的最简单方法是:功率因数的“超前”或“滞后”,指的是电流相对于电压的相位关系。
功率因数滞后 -> 电流相位滞后于电压相位 -> 负载为感性(如电动机、变压器)
功率因数超前 -> 电流相位超前于电压相位 -> 负载为容性(如电容器组)
功率三角形与无功功率的关系

总结表格
| 项目 | 功率因数状态 | 电流与电压相位关系 | 负载性质 | 无功功率 (Q) | 常见设备 |
|---|---|---|---|---|---|
| 滞后 | 滞后 | 电流滞后于电压 | 感性 | Q>0 (吸收感性无功) | 电动机、变压器、电感线圈 |
| 超前 | 超前 | 电流超前于电压 | 容性 | Q<0 (吸收容性无功/发出感性无功) | 电容器、同步电动机进相运行 |
简单记忆口诀: “电流跟电压,电容超前,电感滞后。” (C-I-V, L-A-G: Capacitor, Current leads Voltage; Inductor, Current lags Voltage)。
希望这个从波形、相量和功率三个角度的解释能帮助您彻底理解这个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