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中科大分子生物学Ⅲ复习题2025年

中科大分子生物学Ⅲ复习题-2025年

一、名词解释(含标准问题及参考答案)

  1. 解释 “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基因组中某些基因的表达具有 “亲本来源特异性”—— 即同一基因来自父本和母本时,仅一方表达,另一方因表观修饰(如 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而沉默的现象。该现象不改变 DNA 序列,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形式,常见于哺乳动物(如人类、小鼠)。例如:小鼠的 Igf2 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 基因)仅父源等位基因表达,母源等位基因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沉默;H19 基因则相反,仅母源等位基因表达。基因组印记对胚胎发育、胎盘功能及生长调控至关重要,印记异常可能导致疾病(如普拉德 - 威利综合征、安格尔曼综合征)。
  2. 解释 “剪接体(Spliceosome)”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真核细胞中负责 “前体 mRNA(pre-mRNA)内含子剪接” 的大型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NP),由 5 种小核 RNA(snRNA:U1、U2、U4、U5、U6)与约 150 种蛋白质组成。剪接体的核心功能是识别 pre-mRNA 的剪接位点(5’ 剪接位点、3’ 剪接位点、分支点 A),通过构象变化催化两步转酯反应:第一步,分支点 A 的 2’-OH 攻击 5’ 剪接位点的磷酸二酯键,形成套索状内含子;第二步,5’ 外显子的 3’-OH 攻击 3’ 剪接位点,使两外显子连接,释放套索内含子(随后降解)。剪接体的组装具有动态性,按 “U1→U2→U4/U6-U5” 的顺序逐步结合 pre-mRNA,剪接完成后解体。
  3. 解释 “核酶(Ribozyme)”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具有催化活性的 RNA 分子,可通过自身的二级 / 三级结构催化特定的生化反应,打破 “酶都是蛋白质” 的传统认知。核酶的催化机制依赖 RNA 的碱基配对与核糖磷酸骨架的化学活性,无需蛋白质参与(部分核酶需金属离子辅助)。常见类型及功能:① 锤头型核酶(如某些植物类病毒 RNA),催化自身或其他 RNA 的切割反应;② 发夹型核酶,参与植物病毒 RNA 的复制;③ 剪切体核酶(如 RNase P 的 RNA 组分),催化 tRNA 前体的 5’ 端成熟;④ Group Ⅰ/Ⅱ 内含子,催化自身剪接(转酯反应)。核酶的发现对生命起源研究(RNA 世界假说)具有重要意义,也被应用于基因治疗(如设计核酶切割病毒 RNA)。
  4. 解释 “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抗体(Ig)或 T 细胞受体(TCR)的可变区(V 区)中,与抗原表位直接结合的特定氨基酸序列区域,是决定抗原结合特异性的核心部位。抗体的重链(H)和轻链(L)可变区各含 3 个 CDR(分别称为 CDR1、CDR2、CDR3),共 6 个 CDR 通过空间折叠形成抗原结合位点;TCR 的 α 链和 β 链(或 γ 链和 δ 链)可变区也各含 3 个 CDR,共 6 个 CDR 形成与 “MHC - 抗原肽复合物” 结合的位点。CDR 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多样性(由 V (D) J 基因重排及体细胞高频突变产生),不同抗体 / TCR 的 CDR 序列差异决定了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CDR 之间的氨基酸序列称为框架区(FR),序列相对保守,维持可变区的空间结构。
    5.解释 “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某些生物的特定细胞(如双翅目昆虫幼虫的唾液腺细胞、马尔皮基氏管细胞)中,染色体 DNA 经过多次复制(通常 10-15 次)但不发生细胞分裂,复制后的染色单体平行排列、紧密结合形成的巨大染色体结构。多线染色体的核心特征:① 体积巨大(长度可达数百微米,是普通染色体的 100-200 倍),便于显微镜观察;② 具有明暗交替的横纹(band)和间带(interband),横纹由染色单体高度浓缩形成,间带相对松散,横纹的数量和位置具有物种 / 染色体特异性,可作为染色体定位的标记;③ 某些横纹区域会形成膨突(puff),称为 “巴氏小体”,是基因活跃转录的部位(染色质松散,RNA 合成旺盛)。多线染色体是研究染色体结构、基因定位及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模型。
  5. 解释 “组蛋白密码(Histone Code)”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组蛋白(主要是 H2A、H2B、H3、H4)的 N 端尾部(或其他区域)发生的 “共价修饰组合”(如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SUMO 化等),这些修饰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紧密 / 松散)或招募特定的调控蛋白,共同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类似 “密码” 被解读的过程。组蛋白密码的核心特点:① 修饰具有多样性(如 H3K4me3 表示组蛋白 H3 的第 4 位赖氨酸三甲基化,H3K9ac 表示 H3 的第 9 位赖氨酸乙酰化);② 修饰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如 H3K4me3 与 H3K9ac 共同促进基因转录,H3K9me3 与 H3K27me3 则抑制转录);③ 由特定的酶催化修饰(如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HAT 催化乙酰化,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HDM 催化去甲基化),并由含 “修饰识别结构域” 的蛋白(如溴结构域识别乙酰化,chromodomain 识别甲基化)解读,最终调控染色质状态与基因表达。
  6. 解释 “锌指(Zinc Finger)”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 “DNA 结合结构域”(或 RNA 结合结构域),是转录因子中最常见的结构模体之一。锌指的核心结构:由约 20-30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过 1 个或 2 个锌离子(Zn²⁺)与半胱氨酸(Cys)和组氨酸(His)的侧链配位结合(常见配位模式:Cys₂His₂、Cys₄),形成 “手指状” 的空间结构(如 α- 螺旋与 β- 折叠构成的紧凑结构)。锌指的功能:每个锌指可通过 α- 螺旋插入 DNA 的大沟,与特定的碱基序列结合(如 Cys₂His₂型锌指常识别 5’-GCGGGGGCG-3’ 类序列);多个锌指可串联排列(如转录因子 SP1 含 3 个锌指),提高 DNA 结合的特异性与亲和力。锌指不仅存在于转录因子中,也见于 RNA 聚合酶、核酶等分子,还被人工改造用于基因编辑(如锌指核酸酶 ZFN)。
  7. 解释 “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的抗原分子,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是 T 细胞、B 细胞)识别,引发抗肿瘤免疫应答。根据来源与特异性,肿瘤抗原可分为两类:① 肿瘤特异性抗原(TSA):仅存在于肿瘤细胞,正常细胞不表达,如肿瘤细胞因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抗原(neoantigen)、病毒编码的肿瘤抗原(如 HPV 的 E6/E7 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② 肿瘤相关抗原(TAA):正常细胞也表达,但在肿瘤细胞中表达量显著升高或表达模式改变,如胚胎抗原(甲胎蛋白 AFP 在肝癌中高表达、癌胚抗原 CEA 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分化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肿瘤抗原是肿瘤免疫诊断(如 AFP 检测诊断肝癌)与免疫治疗(如肿瘤疫苗、CAR-T 细胞疗法)的关键靶点。
  8. 解释 “RNA 编辑(RNA Editing)” 的概念
    参考答案:指真核生物中,RNA 分子在转录后加工过程中,通过 “碱基插入、缺失或替换” 改变原有核苷酸序列的过程,导致 RNA 的序列与对应的 DNA 模板序列不一致,进而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或 RNA 的功能。RNA 编辑不依赖 DNA 突变,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常见类型及例子:① 碱基替换(最常见):如人类载脂蛋白 B(apoB)mRNA 的编辑 —— 小肠细胞中,apoB mRNA 的第 6666 位胞嘧啶(C)被脱氨酶催化变为尿嘧啶(U),导致密码子从 CAA(谷氨酰胺)变为 UAA(终止密码子),合成短链的 apoB48;肝脏细胞中无编辑,合成全长的 apoB100;② 碱基插入 / 缺失:如锥虫的线粒体 RNA 编辑,通过向导 RNA(gRNA)引导,插入或缺失尿嘧啶(U),使 RNA 序列与蛋白质编码需求匹配。RNA 编辑可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也参与 RNA 的成熟与功能调控(如 microRNA 的编辑影响其靶基因识别)。
    二、简答(含标准问题及参考答案)
  9. 列举 1-2 个表观遗传的方式,并详细阐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
    参考答案:
  10. 方式 1: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调控机制:DNA 甲基化主要发生在 CpG 二核苷酸的胞嘧啶(C)5’ 位,由 DNA 甲基转移酶(DNMT1 维持甲基化,DNMT3A/3B 从头甲基化)催化,形成 5 - 甲基胞嘧啶(5mC)。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① 直接抑制:CpG 岛(基因启动子区常见的富含 CpG 的序列)甲基化后,甲基基团可阻碍转录因子(如 SP1)与启动子结合,直接抑制基因转录;② 间接抑制:甲基化的 CpG 可招募含甲基结合结构域(MBD)的蛋白(如 MeCP2),这些蛋白进一步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或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导致组蛋白去乙酰化(染色质浓缩)或 H3K9 甲基化(异染色质标记),间接抑制基因表达。例如:肿瘤细胞中,抑癌基因(如 p53、BRCA1)的启动子区 CpG 岛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沉默,促进肿瘤发生。
  11. 方式 2:组蛋白乙酰化(Histone Acetylation)
    调控机制:组蛋白的 N 端尾部赖氨酸(Lys)残基可被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催化乙酰化,也可被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催化去乙酰化。乙酰化带负电,可中和组蛋白的正电荷(组蛋白整体带正电,DNA 带负电),减弱组蛋白与 DNA 的静电相互作用,使染色质从紧密的异染色质状态变为松散的常染色质状态,便于转录因子与 DNA 结合,从而促进基因转录;反之,去乙酰化使组蛋白正电荷恢复,染色质浓缩,抑制基因转录。例如:转录共激活因子 CBP/p300 具有 HAT 活性,可乙酰化组蛋白 H3K9/K14,促进下游靶基因(如 c-fos、p53 调控的基因)表达;而肿瘤细胞中 HDAC 常高表达,导致抑癌基因染色质浓缩、沉默,靶向 HDAC 的抑制剂(如伏立诺他)可通过恢复组蛋白乙酰化,激活抑癌基因,用于治疗淋巴瘤。
    2.列举 3-5 点目前细胞疗法面临的主要挑战
    参考答案:
    细胞疗法(如 CAR-T 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树突状细胞疗法)虽在肿瘤、遗传病等治疗中显示潜力,但仍面临以下核心挑战:
  12. 安全性风险:①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如 CAR-T 细胞激活后大量分泌 IL-6、TNF-α 等细胞因子,引发发热、低血压、多器官衰竭(如 CD19 CAR-T 治疗白血病时,约 30% 患者出现中重度 CRS);② 神经毒性:CAR-T 细胞可能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头痛、意识障碍甚至昏迷;③ 脱靶效应:CAR-T 细胞的抗原识别可能误结合正常细胞表面的抗原(如 HER2 CAR-T 误识别肺上皮细胞的 HER2,导致肺损伤);④ 插入突变风险:干细胞疗法中,外源基因导入可能导致基因组插入突变,引发肿瘤(如早期干细胞治疗中出现白血病案例)。
  13. 制备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① 细胞疗法多为 “个体化治疗”(如 CAR-T 需从患者自身采集 T 细胞,体外改造后回输),制备过程涉及细胞采集、活化、基因编辑、扩增、质检等多个步骤,每个步骤需严格控制(如避免污染、保证细胞活性),工艺复杂;② 耗材(如无血清培养基、基因编辑试剂)与设备成本高,且无法大规模量产,导致治疗费用极高(如美国 CD19 CAR-T 疗法单次费用超 30 万美元),限制临床普及。
  14. 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与复发问题:① 个体差异:患者的免疫状态(如 T 细胞数量、功能)、肿瘤类型、肿瘤微环境(如免疫抑制细胞 Treg、PD-L1 表达)不同,导致细胞疗法的效果差异显著(如 CAR-T 治疗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约 50%-80%,但部分患者无响应);② 复发风险: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肿瘤细胞可能通过丢失抗原(如 CD19 CAR-T 治疗后,白血病细胞丢失 CD19)或重塑微环境(如分泌 TGF-β 抑制 CAR-T 活性),导致治疗失效、肿瘤复发。
  15. 细胞存活与归巢能力不足:① 存活问题:体外改造的细胞(如 CAR-T、干细胞)回输体内后,可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如异体干细胞引发排斥反应),或因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如低氧、酸性环境)导致存活时间短(如 CAR-T 在体内通常仅存活数周至数月);② 归巢问题: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需迁移至损伤部位(如心肌梗死区、神经损伤区)才能发挥修复作用,但实际归巢效率低(仅约 1%-5% 的干细胞到达靶部位),影响治疗效果。
  16. 伦理与监管问题:① 伦理争议:如胚胎干细胞疗法涉及胚胎来源与破坏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细胞疗法(如 CRISPR 编辑 T 细胞)可能导致可遗传的基因组改变,引发伦理担忧;② 监管滞后:细胞疗法的技术更新快(如新型 CAR-T、类器官疗法),但各国监管体系(如审批标准、长期安全性监测)尚未完善,导致部分疗法缺乏规范,存在潜在风险。
  17. 简述核小体(Nucleosome)的结构模型
    参考答案:
    核小体是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 “核心颗粒(Core Particle)” 和 “连接 DNA(Linker DNA)” 组成,结构模型如下:
  18. 核心颗粒:是核小体的核心部分,由 “8 个组蛋白分子构成的组蛋白八聚体” 与 “缠绕在八聚体上的 DNA” 组成。① 组蛋白八聚体:由 2 个拷贝的组蛋白 H2A、H2B、H3、H4 组成,形成对称的球状结构(H2A-H2B 二聚体与 H3-H4 二聚体先形成,再组装为八聚体);② 缠绕 DNA:约 146bp 的双链 DNA 以左手螺旋方式缠绕组蛋白八聚体 1.75 圈,DNA 与组蛋白之间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组蛋白正电与 DNA 负电)及氢键结合,每个核小体的 DNA 缠绕长度高度保守。
  19. 连接 DNA:指两个相邻核心颗粒之间的 DNA 片段,长度可变(约 10-80bp,常见约 50bp),其功能是连接核心颗粒,形成染色质的串珠结构;连接 DNA 上常结合 1 个拷贝的组蛋白 H1( linker histone),H1 的 C 端结构域可与核心颗粒的 DNA 及连接 DNA 结合,稳定核小体结构,并促进核小体进一步折叠为 30nm 染色质纤维。
  20. 整体结构:核小体的直径约 11nm,核心颗粒的高度约 5.7nm;多个核小体通过连接 DNA 串联,形成 “串珠状” 的初级染色质结构(直径约 10nm),再经过进一步折叠(如螺旋化形成 30nm 纤维、附着在染色体支架上形成环域),最终形成高度浓缩的染色体(分裂期)。核小体的结构不仅是 DNA 包装的方式(将人类约 2m 长的 DNA 压缩至数微米的染色体),也通过染色质的松散 / 浓缩状态调控基因转录(松散状态利于转录,浓缩状态抑制转录)。
  21. 列举 3-5 个核小体被激活(即染色质松散,利于基因转录)的方式
    参考答案:
    核小体的激活本质是通过修饰或蛋白结合改变
    核小体激活的核心是通过改变组蛋白修饰、染色质结构或结合调控因子,减弱组蛋白与 DNA 的相互作用,使染色质从浓缩的异染色质转变为松散的常染色质,为转录因子与 DNA 结合提供空间。
    以下是具体方式:​
    1. 组蛋白乙酰化(Histone Acetylation)​
    机制: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如 CBP/p300、GCN5)催化组蛋白 N 端尾部的赖氨酸残基(如 H3K9、H3K14、H4K8)发生乙酰化。乙酰基(-COCH₃)带负电,可中和组蛋白的正电荷(组蛋白整体因精氨酸、赖氨酸残基带正电),减弱组蛋白与带负电的 DNA 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导致核小体结构松散,染色质打开。​
    实例:在酵母转录激活过程中,GCN5 作为 HAT,乙酰化启动子区核小体的 H3K9 和 H3K14,使染色质松散,允许 RNA 聚合酶 Ⅱ 与转录因子结合,启动基因转录;人类细胞中,p53 蛋白可招募 CBP/p300,通过乙酰化靶基因(如 p21)启动子区的组蛋白,激活 p21 表达,抑制细胞周期。​
    2. 组蛋白甲基化(特定位点的甲基化)​
    机制:并非所有组蛋白甲基化都促进激活,仅特定位点的甲基化(如 H3K4me1、H3K4me3、H3K36me3)可通过招募转录激活相关蛋白或改变染色质结构,实现核小体激活。例如:​
    H3K4me3(组蛋白 H3 第 4 位赖氨酸三甲基化)常富集于活跃转录基因的启动子区,可招募含 PHD 结构域的蛋白(如 BPT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 NURF 的亚基),BPTF 结合 H3K4me3 后,激活 NURF 的 ATP 酶活性,通过水解 ATP 驱动核小体滑动,进一步松散染色质;​
    H3K36me3(组蛋白 H3 第 36 位赖氨酸三甲基化)富集于转录延伸区,可招募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如 Esa1),促进邻近核小体的乙酰化,维持染色质松散状态,保障 RNA 聚合酶 Ⅱ 的持续延伸。​
    实例:人类 HOX 基因(调控胚胎发育的同源异形基因)在表达时,其启动子区核小体的 H3K4me3 水平显著升高,染色质松散,确保 HOX 基因精准激活,调控细胞分化。​
    3.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介导的核小体重排​
    机制: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如 SWI/SNF、ISWI、CHD 家族)是依赖 ATP 的大分子复合物,通过水解 ATP 提供能量,驱动核小体发生三种形式的重排:① 核小体滑动(沿 DNA 链移动,暴露启动子或增强子区域);② 核小体解离(使部分 DNA 脱离组蛋白八聚体,形成 “无核小体区域”);③ 核小体组装 / 拆卸(调整核小体密度,减少启动子区核小体数量),最终实现染色质松散。​
    实例:SWI/SNF 复合物是研究最广泛的激活型重塑复合物,在酵母中,当转录因子 GAL4 结合 GAL1 基因的上游激活序列(UAS)后,可招募 SWI/SNF 复合物。SWI/SNF 水解 ATP,驱动 GAL1 启动子区的核小体滑动,暴露 RNA 聚合酶 Ⅱ 的结合位点,激活 GAL1 表达(GAL1 基因参与半乳糖代谢,在半乳糖存在时需激活);人类细胞中,SWI/SNF 复合物突变会导致染色质浓缩,抑癌基因(如 p53 靶基因)无法激活,增加肿瘤发生风险(如恶性横纹肌样瘤中常见 SWI/SNF 亚基突变)。​
    4. 组蛋白变体替换​
    机制:组蛋白变体是组蛋白的同源蛋白(如 H2A.Z、H3.3、H2A.X),与常规组蛋白(如 H2A、H3)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替换核小体中的常规组蛋白后,可改变核小体的稳定性或相互作用,实现染色质松散。例如:​
    H2A.Z(组蛋白 H2A 的变体)常替换启动子区核小体中的 H2A,H2A.Z 与 DNA 的结合亲和力低于 H2A,导致核小体结构不稳定,更容易松散;同时,H2A.Z 可招募 HAT(如 SAGA 复合物),进一步促进组蛋白乙酰化,增强染色质松散程度;​
    H3.3(组蛋白 H3 的变体)主要存在于活跃转录的基因区域,其与组蛋白伴侣(如 HIRA)结合后,可在转录活跃区组装核小体,H3.3 核小体的稳定性较低,利于染色质保持松散,支持持续转录。​
    实例: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多能性基因(如 OCT4、SOX2)的启动子区核小体富含 H2A.Z,染色质松散,确保 OCT4、SOX2 持续表达,维持干细胞的多能性;当干细胞分化时,H2A.Z 从启动子区移除,核小体浓缩,多能性基因沉默。​
    5. 非编码 RNA 介导的激活
    机制:增强子 RNA(eRNA,由基因增强子区域转录的非编码 RNA)可通过两种方式激活核小体:① 直接结合核小体:eRNA 通过碱基配对或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启动子 / 增强子区的核小体 DNA,破坏组蛋白与 DNA 的相互作用,导致核小体松散;② 招募调控因子:eRNA 可招募 HAT(如 p300)或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如 SWI/SNF),通过组蛋白乙酰化或核小体重排,实现染色质松散。​
    实例:人类雌激素受体 α(ERα)调控的靶基因(如 pS2)中,雌激素结合 ERα 后,ERα 会结合 pS2 的增强子区域,诱导 eRNA 转录。eRNA 一方面招募 p300,乙酰化邻近核小体的组蛋白;另一方面招募 SWI/SNF 复合物,驱动核小体滑动,最终使 pS2 启动子区染色质松散,激活 pS2 表达,促进乳腺细胞增殖。

(最后感谢整理的同学,希望对复习过程有帮助!)

http://www.dtcms.com/a/528229.html

相关文章:

  • 关于lvgl-for linxu的dockerfile
  • 做ppt的网站叫什么名字sem和seo是什么职位
  • 临沂网站建设有哪些公司网页制作模板
  • UDP多线程在线咨询
  • 微信小程序原生如何使用画布生成名片
  • Postman介绍和安装,发送带参数的GET请求
  • 海西州wap网站建设公司网站布局怎么用dw做
  • Python入门经典题目
  • 佛山网站建设乐云seo在线制作wordpress媒体库略缩图
  • 网站的服务器怎么做的网站模板软件
  • Go Web 编程快速入门 07.4 - 模板(4):组合模板与逻辑控制
  • 【Canvas与旗帜】标准加拿大枫叶旗
  • LwIP协议栈MPA多进程架构
  • 【JUnit实战3_12】第七章:用 Stub 模拟进行粗粒度测试
  • 东莞网络推广网站做静态网站软件
  • 想建网站做优化网站建设服务费 印花税
  • verilog阻塞赋值和非阻塞赋值的区别
  • 【Redis典型应用——缓存详解】
  • 阮一峰《TypeScript 教程》学习笔记——模块
  • 第 09 天:文件传输 (SCP, SFTP, rsync, FTP, NFS)
  • pandas 和 numpy相关函数详解
  • 酵母 cDNA 文库:解码基因表达与功能研究的核心工具
  • Win10使用WSL2安装ubuntu22.04
  • macos 下 docker使用方法 新手教程
  • t恤定制网站哪个网站是做红酒酒的
  • 玉林网站建设培训wordpress美术馆插件
  • 一个大型 3A 游戏的开发流程是怎么样的?
  • 智能性能分析:AI大模型识别性能瓶颈并提出改进建议
  • Flutter 中使用 Flame + flame_forge2d 的注意事项清单
  • SpringBoot教程(安装篇):Elasticsearch及可视化工具安装(Windows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