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管和mos管给击穿的原因
三极管和MOS管被击穿的原因主要涉及“过电压、过电流、热击穿、静电击穿”等几种机制。虽然它们都是半导体器件,但结构不同,击穿机理也有差异。
一、三极管(BJT)被击穿的原因
1. 集电结反向击穿(主要)
原因:集电结反偏电压过高,超过其反向击穿电压。
机制:
雪崩击穿:载流子在高电场下加速撞击晶格,产生电子-空穴对,形成连锁反应。
齐纳击穿(低电压时):量子隧穿效应,多见于低电压器件。
2. 发射结击穿(较少见)
发射结通常是正偏,但在某些异常电路中可能反偏,导致击穿。
3. 二次击穿(热击穿)
原因:局部过热 → 热斑 → 正反馈 → 电流集中 → 烧毁。
特点:即使电压未超限,电流集中也会导致热失控。
4. 过电流烧毁
-虽然不叫“击穿”,但Ic过大会导致“热击穿”或“金属熔化”,表现为“烧管”。
二、MOS管(MOSFET)被击穿的原因
1. 栅氧击穿(最常见)
原因:栅极电压超过(通常±20V),导致**栅氧层击穿**。
机制:电场强度 > 栅氧介电强度(~10 MV/cm),永久性短路。
特点:不可逆,一旦击穿,栅极失效,器件报废。
2. 漏源击穿(过高)
原因:漏源电压超过,进入**雪崩击穿区**。
机制:漏区PN结雪崩倍增,电流激增。
特点:可逆(若限流),但无保护电路时会烧毁。
3. 寄生二极管击穿(体二极管)
某些结构中,体二极管反向击穿,导致MOS管失效。
4. 静电击穿(ESD)
- 栅极对静电极敏感,人体静电(几千伏)**足以击穿栅氧。
特点:**无明显外观损坏**,但参数漂移或失效。
三、对比总结表

四、实际应用中的防护建议

五、一句话总结
三极管怕“高压反偏”和“热斑”;
MOS管怕“栅极静电”和“过压击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