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崩阵列中的多域物理串扰模型
在依赖高灵敏度光电转换的现代应用中,例如高分辨率光子计数、量子通信和先进成像系统,使用雪崩光电二极管(APD)或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阵列已成为主流。然而,这些阵列在处理强入射光或高强度脉冲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串扰效应。
串扰并非单一现象,而是跨越器件物理、热力学和电子电路三个独立领域的复杂耦合结果。深入理解这些物理模型及其量化关系,是设计高可靠、高精度阵列探测系统的关键。
I. 串扰的物理驱动力:非线性饱和与电荷释放
阵列串扰的根源在于源像素接收到远超线性范围的光信号,导致能量的瞬时或持续耗散。
1. 器件饱和与增益压缩
在线性模式 APD 中,强光通量产生巨大的光电流 ,引发空间电荷效应(Space Charge Effect)。大量的载流子在倍增区形成内部电荷,产生一个与外部偏置电场方向相反的内建电场
。这导致有效电场
减弱,进而削弱碰撞电离的效率,使 APD 增益
发生非线性压缩
在盖革模式(GM-APD/SPAD)中,饱和表现为雪崩事件将像素电容上存储的所有电荷 瞬时释放 。无论哪种模式,这个高电流脉冲或持续的高直流(DC)电流,都是后续所有串扰机制的能量源。
2. 串扰概率与过偏压的非线性模型
对于 GM-APD 阵列,串扰发生的概率并非线性依赖于工作电压,而是与器件的瞬时有效过偏压
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关系。
物理模型:
这种关系意味着串扰概率与雪崩期间可供释放的电荷量成比例,而该电荷量又与过偏压成正比。因此,任何细微的偏置电压波动或瞬态调制(例如由热效应引起),都会对产生平方级的放大或抑制,这是所有串扰分析的核心量化指标。
II. 光电转换域(OE)串扰:空间耦合模型
OE 域的串扰是饱和能量向邻近像素传播的直接物理路径,主要通过光子和载流子两种形式。
1. 热载流子电致发光(EL)耦合
-
物理机制: 在雪崩倍增区,高能载流子(热载流子)在复合时会发射光子,即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这些光子的总数
直接正比于雪崩过程中流经器件的总电荷
。
-
空间衰减模型: EL 光子穿过探测器衬底(如 InP 或 Si)耦合到相邻像素。光耦合的程度取决于阵列的几何结构(像素间距、有源区大小)和衬底的光学特性(厚度、折射率、全内反射角)。
-
在定量分析中,光学串扰通常通过点扩散函数(PSF)来建模,描述光子在芯片几何结构中的传播和衰减。最终的
是 EL 光子谱密度、几何耦合效率和目标像素量子效率的积分。
-
2. 载流子扩散串扰(CDC)
-
物理机制: 在许多现代异质结 APD 阵列(如 InGaAs/InP 或 InGaAs/InAlAs 结构)中,入射光子在吸收层或保护环的非有源区域被吸收,产生少数载流子(例如 InGaAs 吸收层中的空穴) 。
-
模型与范围: 这些载流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通过横向扩散进入相邻像素的有源区,从而触发雪崩 。其横向耦合范围由材料的少数载流子扩散长度
决定。
-
计算关系: 少数载流子浓度
的稳态分布由扩散方程控制。其衰减常数
是关键,其中
是扩散系数,
是载流子寿命。
-
实验证据表明,在 InGaAs/InP SPAD 阵列中,这种光电-电学串扰可能成为主导机制。通过引入载流子提取结构,可以在电学上阻止这些扩散载流子,大幅降低串扰。
-
III. 热串扰(TC):动态温度调制模型
焦耳热效应产生的热串扰是一种间接且持续的耦合形式,通过调制器件的电学工作点来影响串扰概率。
1. 焦耳热耗散模型
饱和或雪崩电流流过器件的有源区,产生局部功率耗散(焦耳热) :
虽然 GM-APD 中的雪崩电流脉冲很短(纳秒级),但峰值电流可能很高,导致瞬时、局部温升 。
2.
漂移与热反馈
APD 的击穿电压对温度高度敏感,这使得温升
成为一个动态的电学调制器。
-
温度系数模型:
随温度的变化是线性的,由温度系数
决定:
对于 InGaAs APD,
的典型值约为
。
-
瞬态时间分析: 局部温升
的动态过程由热扩散决定,其时间尺度相对较长,通常在微秒 (
) 级 。因此,热串扰提供了一个持续的负反馈机制:
-
像素
雪崩
产生热量。
-
上升
下降。
-
随
降低,从而抑制后续雪崩事件和光学/载流子串扰的发生。
-
IV. 读出电路(ROIC)域串扰:时间与系统模型
ROIC 域串扰是电学信号完整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噪声和时间盲区
1. 地弹噪声(Ground Bounce)与定时抖动模型
地弹(GB)是高密度阵列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瞬态电学串扰,其影响是全局性的。
-
物理机制: 像素的快速复位和猝灭(特别是 GM-APD)在 ROIC 中产生快速、大电流的瞬变
。这个瞬变电流流过芯片封装和键合线的寄生电感
,产生瞬态电压噪声:
-
时域分析: 由于 PDN 中寄生电容和电阻的存在,
通常表现为在数十纳秒
内衰减的高频振荡。
-
定时抖动模型: 地弹噪声耦合到模拟前端或时间数字转换器(TDC)的参考电压,导致信号穿越阈值
的时间发生漂移,即时间抖动
。
-
计算关系: 抖动幅度与信号的压摆率(Slew Rate,
)成反比:
因此,高
引起的高峰值地弹,在高带宽系统(高
)中仍可能造成显著的
(例如
级别),严重影响系统的时序精度。
-
2. TIA 饱和与恢复时间模型
强背景光(DC)或饱和脉冲会使跨阻放大器(TIA)饱和,造成时间串扰。
-
饱和与脉冲展宽: 当 APD 输入电流超过 TIA 的线性范围)时,TIA 内部节点饱和,导致输出信号脉冲被拉长(Pulse Broadening)。
-
恢复时间
(时间盲区): 饱和后,TIA 恢复到线性工作状态所需的时间
定义了该通道的瞬时盲区(Blind Zone)。
-
如果 TIA 设计包含快速钳位电路(吸收高达
的电流1),
可限制在几纳秒
级别,最大限度减少盲区 。
-
如果采用 AC 耦合来阻断 DC 背景光,虽然增加了动态范围,但由于 RC 时间常数的影响,
可能会延长至数十微秒
级别 。
-
这种饱和恢复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时间串扰,它不向邻近像素注入虚假信号,而是导致该通道在 持续时间内对所有到达的有效光信号“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