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系统——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
传统机械硬盘依赖磁头、盘片的机械运动读写数据,而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通过闪存(Flash Memory)存储数据,无机械部件,因此在性能和寿命管理上与机械硬盘差异显著。要理解SSD的工作逻辑,可结合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上层通过I/O总线读写“逻辑磁盘块”,中间的“闪存翻译层”负责逻辑地址到闪存物理块的映射,底层是由“块(Block)”和“页(Page)”组成的闪存存储单元),从读写性能特性和磨损均衡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读写性能特性
SSD的读写性能优势源于“无机械延迟”,但闪存的物理特性(写操作需先擦除)也导致其“读、写、擦除”行为有明显差异:
1. 读操作:高速且稳定
闪存的读操作是“随机访问”——当系统要读取某逻辑磁盘块时,I/O请求通过总线传递到“闪存翻译层”,翻译层将逻辑地址映射到闪存的某“页(Page)”,直接读取该页数据即可(类似从内存读数据,无需等待机械部件)。
例如,读取一个4KB的页,SSD的延迟通常仅几十微秒,远低于机械硬盘“寻道+旋转延迟”(通常几毫秒)。且无论数据在闪存的哪个位置,读延迟都很稳定,不会因“磁头距离远”变慢。
2. 写操作:需“擦除-再写入”,间接影响速度
闪存的写操作有个限制:不能直接覆盖已存数据的页,必须先“擦除整个块(Block)”,再向块内的页写入新数据。而图中每个“块(Block)”包含多个“页(Page)”(比如一个块含128个页,每页4KB),这意味着:
- 若要修改某页内容,SSD需先找到该页所属的块,临时保存块内“有效页”的数据,擦除整个块,再把“原有效页(除要修改的页)”和“新数据页”重新写入块。
- 这种“擦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