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技术路线:成为“技术扫地僧”(3)
第十章:技术路线:成为“技术扫地僧”
10.3 持续的挑战:避免“知识僵化”与“影响力衰减”
在我开始运用“架构师思维”去思考问题后,我感觉自己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问题解决者”,而是一个主动的“系统设计者”和“未来规划者”。我发起的、旨在“对抗复杂度”的几个平台化项目,获得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认可和资源倾斜。我的技术权威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我成为了年轻工程师们仰望的对象,成了业务方最信任的技术伙伴,也成了CTO最倚重的“技术智囊”。
在这种持续的正向反馈中,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心态,开始在我内心滋生——我,似乎已经成了这个领域里,“最懂”的那个人。
(心理暗线:一种名为“专家自负(Expert Overconfidence)”的认知偏见,开始悄然侵蚀我的思维。过去的成功经验,正在慢慢地,从宝贵的“资产”,变成阻碍我看清未来的“思想钢印”。)
第一个“警钟”,来自于一次对新人浩子的代码审查。
浩子,如今已经成长为“基础平台组”的新任Team Leader。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引入了一门新的编程语言——Rust,用于编写一些对性能和安全有极致要求的底层组件。
在一次CR中,我看到了浩子用Rust写的一段代码。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其设计思想,而是皱起了眉头。
“浩子,你这个实现,太复杂了。”我凭借着我多年在C++和Go上积累的“经验直觉”,在评论区写道,“一个简单的内存拷贝,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生命周期(Lifetime)’和‘所有权(Ownership)’的标记?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