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数字化转型需破除“流程惯性“思维、重构底层逻辑
当企业为数字化投入巨资部署系统、采购工具时,为何仍感到效率停滞、创新乏力?答案或许藏在那些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流程中,这些流程本质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为了适配人工操作、层级审批而设计,早已无法满足数字时代的效率需求。
我们发现,工业时代遗留的审批链条、部门壁垒和考核思维,正在悄然吞噬企业的竞争力,很多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未对此做出根本性洞察,正行走在一条泥泞的弯路上:穿新鞋,走老路。
作为参与过多家企业转型的实践者,笔者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数字化不是技术叠加,而是对组织底层逻辑的彻底重构——既要打破工业时代的“流程惯性”,更要破除部门本位主义的“价值断层”。
一、工业时代的"流程遗产"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隐形枷锁
传统审批流程如同工业流水线,每个环节都是"必要但不增值"的节点。某制造企业曾统计,一份合同从起草到盖章需经过12个部门、27个签批节点,平均耗时43天。当市场机会窗口以"天"为单位缩短时,这种流程无异于企业自缚的绳索。更讽刺的是,其中60%的审批节点仅涉及“形式审查”,却因“职责所在”必须保留。
二、部门本位主义的“价值断层”
先看案例:某汽车品牌为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同时启动了三个数字化项目:
客服部部署智能工单系统,记录客户投诉关键词;研发部搭建车辆故障数据库,标注技术问题分类;市场部开发客户画像平台,分析用户行为特征
一年后发现:同一批次车辆的“发动机异响”问题,在客服系统被标记为“噪音投诉”,在研发系统归类为“NVH性能优化”,在市场系统则未被纳入“质量敏感人群”标签。当客户第三次因同样问题进店维修时,服务顾问、技术总监、客户经理手中的问题记录存在时间、处理方案、责任判定三方面差异。最终解决方案依赖线下会议协调,而非系统自动推送最优路径。
还有下面的这个例子:
某传统银行启动数字化转型时,设定“提升移动端用户活跃度”目标,但执行过程演变为部门间的“责任转嫁”:
产品部门认为“活跃度低是运营活动不足”,要求市场部加大推送频率
市场部反驳“推送打开率低是产品体验差”,要求技术部优化APP响应速度
技术部回应“代码已优化,是业务逻辑复杂导致加载慢”,要求流程部门简化审批环节
流程部门坚持“风控要求不能降”,最终解决方案是:在APP首页增加一个“活动专区”浮窗
这个耗时3个月、投入200万资源的“改进”,仅带来用户活跃度2%的短暂提升。而真正的问题——新用户注册流程需填写12项信息(其中5项为非必填但系统默认必选)——因涉及风控、合规、技术三个部门,始终未被优化。
部门本位主义在此表现为:缺乏全局性眼光,以局部优化替代系统性变革。
三、数字时代的流程重构:从"控制"到"赋能"
1. 流程再造:用“第一性原理”重构价值流
笔者参与某装备制造企业的流程再造项目为例:一切流程从“客户需要什么”出发,进行流程压缩,剔除不增值环节、尽量系统自动填充信息,利用AI辅助校验与审核,人工审核仅需确认异常项。实施后,单笔业务处理成本下降40%,订单交付周期压缩30%。关键在于打破“按部门职能切分流程”的惯性,转而以“客户价值创造”为唯一标准。
2. 部门墙变数据湖:构建跨职能价值网络
笔者参与的某家电企业项目,为破除"研发-生产-销售"的推诿扯皮的组织壁垒,建立了包含客户反馈、供应链数据、售后记录的统一数据平台。设计师可直接查看用户反馈,生产部门能实时调整排产计划,销售团队可基于库存数据动态定价,形成"需求-响应-迭代"的闭环。
四、考核思维转型:从"部门KPI"到"价值共创"
1. 打破"部门GDP"考核,建立“价值共创”考核机制
取消部门独立KPI,改为“客户价值创造指数”,比如某零售企业,该指数由NPS(净推荐值)、复购率、问题解决时效等关键价值指标构成。通过KPI优化实施后,跨部门协作项目增加65%,客户投诉率下降40%。更关键的是,公司设立“流程优化贡献奖”,鼓励员工识别并解决跨部门协作障碍,形成“自下而上”的改进生态。
2. 建立"创新与容错机制"
比如,某医药企业设立"创新容错基金",允许研发团队将10%的资源用于高风险项目。即使项目失败,团队也可获得"创新积分",用于兑换培训资源或晋升机会。这一政策催生出3个年收入超亿元的新产品。
五、转型实践:三个关键突破口
1. 绘制“客户价值地图”,暴露部门壁垒
通过客户旅程调研,标识每个触点对应的责任部门,量化因部门业务切换导致的体验衰减。某零售企业据此发现,30%的客户流失发生在“支付成功-物流配送”环节,根源是仓储部门与物流部门的系统未打通。
2. 进行数据治理,确保“数据同源”,消灭信息歧义
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强制所有部门调用同一数据源。某汽车品牌通过此举,将“发动机异响”问题的处理时效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因所有部门基于相同故障代码和客户画像制定方案。
结语
数字化转型不是对工业时代的否定,而是对其精华的数字化升级,转型的本质是组织从“工业时代基因”向“数字时代基因”的进化。那些曾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严谨流程",在数字时代可能成为创新的绊脚石。真正的转型始于对"流程惯性"的觉察,成于对组织基因的重塑。打破“流程惯性”与“部门本位”的双重枷锁,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组织重新获得“以客户为中心”的进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