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也要“精确制导”?如何让地下钻头奔向千米之外的目标2
定向井各井段钻具组合:陀螺定向短节的应用
定向井的井眼轨迹分为直井段、造斜段、增斜段、稳斜段、降斜段、扭方位井段,不同井段需搭配专属钻具组合与调控方式,而陀螺定向短节在各阶段均承担 “数据支撑” 角色:
造斜段:让井眼 “转弯” 的关键
造斜段的核心是让垂直井眼转向倾斜,常用方法包括弯曲导管造斜、造斜器造斜、井下动力钻具 + 弯接头造斜等。典型钻具组合为 “钻头+0~30 米普通钻铤+挠性接头+震击器+无磁钻铤+弯接头+井下动力钻具+加重钻杆”—— 此时陀螺定向短节通常集成在无磁钻铤附近,实时监测工具面角,确保弯接头的 “导向方向” 准确,避免造斜角度或方位偏离设计。
增斜段与稳斜段:保持轨迹 “不跑偏”
增斜段需逐步增大井斜角,常用转盘钻组合为 “钻头+近钻头稳定器+18~30 米无磁钻铤与钻铤组合+双稳定器+钻铤+随钻震击器+加重钻杆”,陀螺定向短节在此阶段需持续采集井斜角变化数据,一旦发现增斜速率过快或过慢,立即反馈地面调整钻压、转速;稳斜段则需保持井斜角与方位角稳定,钻具组合中会增加短钻铤(3~6 米)和键槽破坏器,陀螺定向短节需高频输出数据,捕捉地层自然造斜带来的微小偏移(如地层倾斜导致井斜角缓慢增大),及时通过调整稳定器位置纠正轨迹。
降斜段与扭方位井段:精准 “修正方向”
降斜段需逐步减小井斜角,钻具组合与稳斜段类似,重点依赖陀螺定向短节监测方位角 —— 降斜过程中易伴随方位偏移,若不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井眼 “降斜但跑方向”;扭方位井段的核心是调整井眼水平方向,为防止压差卡钻会减少钻铤用量,此时传统测斜仪器易受干扰,陀螺定向短节的抗干扰特性成为关键,能精准测量方位调整量,确保扭方位后轨迹与设计轨道无缝衔接。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陀螺定向短节的协同作用
为实现轨迹精准控制,行业已形成多元技术体系,陀螺定向短节与各类技术的协同:
导向钻井技术:由导向造斜工具、随钻测量仪(集成陀螺定向短节)与高效钻头组成系统,可随钻监测、适时调控轨迹。
旋转导向钻井:采用全旋转方式调整轨迹,ER-Gyro-15的抗振动特性可适应旋转工况。
闭环智能钻井: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系统能够基于随钻测量数据,自动决策并控制井眼轨迹。而这一切智能化控制,都离不开像ER-Gyro-15这样能够提供实时、可靠、精准方位信息的底层传感器。